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
當大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收獲都不少,此時可以寫一篇觀后感記錄自己當下的感受。如果你對觀后感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
離期中考試還有三天,正當我們緊張復習時,學校竟組織我們看電影!而這,就是《最后一課》......
電影記述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聞名遐邇的人名教師——譚千秋!
譚千秋,農名出身,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并取得留校教學資格。卻應家鄉村長的一番話,毅然來到了四川......
2008年5月12日,他正在給學生上課。突然,大地抖動,樓層搖曳。他的大腦迅速而準確的做出判斷:地震了!他安排學生逃離,卻得知還有4名同學沒能逃出來——怎么辦?來不及逃了。他趕緊讓大家躲在講臺下面。可薄薄的講臺怎能抵得住鋼鐵、水泥的橋壓呢?譚千秋奮不顧身地閃電般撲上去......
譚老師素日就很疼愛學生。衣服破了,舊了,舍不得扔,舍不得買,只為多匯點錢給家中父母養老,所以人送外號“譚摳門”。“譚摳門”也有不“摳門”的時候,那那就是請貧困生到家里吃飯 ,給他們改善伙食,大魚大肉毫不吝嗇;他可以將自己好容易得到的獎品——一雙從未動過的運動鞋贈給學生,卻不忍自己穿;他可以為學生生病而忙于奔波,卻不愿因時間晚而停止改作業。
譚老師以一個幸福美滿去換取4段支離破碎的生活,他用自己生命保護了4朵充滿活力的花朵!
當看到譚老師的女兒,拿著礦泉水要給已逝去的他喂水時,我落淚了。正如他當天的課題,他是一個“有價值,對對人民有益”的人!
縱觀全球,有幾個老師不是如此呢?再此,讓我們向譚老師致敬,想千千萬萬的教育工作者致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不準確的描繪了他們的一生嗎?他們用熱血澆灌了千萬朵生命之花,卻又得到了多少呢?請讓我們懷著最真摯的心,對老師說一聲:“謝謝!”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2
汶川地震,震天動地。而在汶川地震后的不久,學校播放了一部感人的電影——《最后一課》。
這部電影寫的是一所中學里的一位老師和四名學生的故事。那件事就發生在5.12大地震的時候,主人公x千秋老師為了教室里還未逃出去的學生,便張開雙臂,保護那四名學生,最后犧牲在講臺下。在他還壓在廢墟且還有氣的時候,他為了使他的學生不驚慌,就用盡最后的體力,為孩子們上了他的最后一課:《人生的價值》講完了。
試想:如果x老師沒聽到別人說教室里還有學生,或者知道了不管,那他一定可以挽留自己的一條性命,但死神卻會因此奪取四條稚嫩的生命;如果x老師壓在廢墟下不動也不說話,也許還會有生存的一絲希望,可是,若那樣做,驚慌失措的四個孩子,也有可能會因為不會自救,而離開人世,走進死亡之門。可是,敬愛的x老師沒這樣做,相反,他寧愿自己離開,也要保護孩子們,他也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人哪,更何況他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這就是因為他認為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就是學生的家長,多存活4條命比多存活1條命更為寶貴,多4個聰明的學生比多一位老師更為有價值。他犧牲了自己,卻奪回了四個孩子。他的無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x老師,我向您致敬!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3
初中學習的課文《最后一課》,讓我想起了王老師最后一節帶我們課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心里還是會有那種分別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感覺到痛的分別,那最后一課也讓我把著名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最后一課》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時至今日,王老師不帶我們已經有14年,但是這種情感共鳴依然在。腦海墻壁中回響。
不讀不覺得,一讀感覺這部名著特別適合初中生讀。和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亞米契斯所寫著重點在愛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說選愛、戰爭與和平、愛國是三個永恒的主題。
在關于愛的短片小說之中,我們能感覺到人民那淳樸發自內心的愛,這個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論來分析的話,就是自由博愛。放到東方就是墨子非攻兼愛。人活一世,本來就圖個心安。無論貧窮富貴,都應當有心里的柔和。而普法戰爭是他小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頌偉大的法蘭西將士之外。還有很大程度上批評當局統治者的腐敗與腐朽懦弱。拿破侖之后的法國帝國經歷了幾世落敗。而愛國是圍繞戰爭所寫的,暫時或者說國家動蕩時期,更能看出我們對國家的依賴和深深的眷戀。好幾片烙印在我心里的愛國主義詩篇。相見恨晚吶!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4
有一種愛叫大愛,有一種永恒叫千秋。
千秋精神是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誠如原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所言,在重大災害面前,譚老師舍我救人的境界是高尚的,其精神不死,是個偉大的英雄,正如他名字那樣,千秋流淌。
千秋精神是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在教育事業上默默耕耘了27年,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畢業的精力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千秋的這種感人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舍生取義的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也是共產黨員為人民利益奉獻自己的完全展現,更是崇高師德的生動寫照。
什么是人生的價值?就像譚老師在最后一課向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一樣,它始終縈繞我心,讓我久久地不能平靜,但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人生價值就是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我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心中有信念,我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為祖國而努力,為人民而奮斗!
千秋精神永不滅,千秋精神照萬代,只要我們人人都能舍小我為大家,相信我們可以把災區建設得更好,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5
4月24日上午10時40分,我同媽媽一起去人民電影院觀看電影:《最后一課》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位叫譚千秋的老師在地震發生時為了保護4位孩子而死的故事,地震發生前他像平常一樣給孩子們講課,內容是人生的價值,課講了一半,忽然,地面晃動起來,他連忙叫孩子們跑,剛跑出來,又有一個孩子說:譚老師,里面還有人呢!他又跑進教室,叫孩子們躲進講桌下面,為了不讓孩子們收到傷害,他趴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磚瓦,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最后一課,使孩子們知道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讓孩子們明白了他的苦心,在他即將失去生命的時候,還不停的叫:孩子們不要慌,保存體力,會有人來救我們的!那次地震先后來了1次主震3次余震,美好又美麗的校園瞬時變成一片廢墟。救援人員從各個地區趕來進行救援,經過一番救援行動后,他(她)們終于被救出來了,4名學生還活著,可是譚老師卻不幸死了,他被抬出來后,放在地上,所有救援人員圍著他,一起敬禮表示致敬,看到這里,不少人都哭了,因為確實很感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從心底里佩服譚老師,我們就是要向他一樣,就算犧牲自己,也要保護他人。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6
今天,我校組織去翠景文化中心看一場電影——《最后一課》。
在五月十二日,譚千秋老師正在上課,突然地動山搖,打破了充滿樂趣的課堂,譚老師大喊道:“是地震,大家快逃出去!”同學們你擁我擠地往教室外跑。在地動山搖的時刻,譚老師為了學生而忘記了個人的安危:在這危急的時刻,他讓還沒來得及逃跑的四位同學躲在課桌下,他卻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磚瓦、灰塵、石塊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奔涌而出;他咬著牙,拼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只保護小雞的母雞。在黑乎乎的廢墟里,他一直安慰著同學們,鼓勵著同學們,他叫同學們別害怕,耐心地等待,一定會有人來救他們的。可是,余震一次又一次出現,由于傷勢過重,譚老師終于忍不住了,他痛苦地呻吟著,離開了人世。
看完這場電影后,譚老師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在我腦海里回想著。我十分敬佩譚老師那舍己為人的精神。是啊!如果要快速地逃離現場,論條件是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譚老師卻沒有那么做,在生死攸關的那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死亡留給了自己。“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