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集錦
今天上午我校共同觀看了《地球上的星星》這部教育題材的電影,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2020,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1
看完地球上的星星我特別有感觸,我感覺:
第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可能有的孩子天生擅長數理化,有的孩子天生擅長唱歌,有的孩子天生學習不好,怎么努力都學不好,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能拿一個標準要求他們,我覺得小主人公伊桑他雖然學習不好,(剛開始我也不懂他這是讀寫障礙)但是他特別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我覺得他比任何一個孩子都懂得享受生活,童年就應該是他這個樣子度過的,哪怕他喜歡踩泥坑,喜歡發呆…他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我們不該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做為老師就應該因材施教,每一個孩子都是有一雙翅膀,我們不能給他剪掉,等他們進入社會,再責怪他們沒有一技之長,不要把學生批量生產投入社會。
第二:在父母角度,我們不能把教育孩子都責任全部丟給學校或者老師,家長應該承擔起父母是孩子都第一任老師—啟蒙老師的擔子,因為一個孩子只有在父母的身邊才能感受到安全,比如伊桑知道自己犯錯誤了,他的爸爸收拾行李的時候,伊桑問爸爸干嘛去,爸爸說不要他了,結果嚇得伊桑抱住爸爸哭,說以后好好學習,其實并不是伊桑不想學習,是因為他怎么學也學不會。所以故意搗亂轉移別人注意力。所有這就需要家長多觀察孩子,不要讓他在家里都找不到歸屬感,等送到寄宿學校的時候,他就覺是對于他的懲罰,親人都拋棄他了。
第三:做為老師,我覺得我們應該向薩姆老師學習,他不給孩子貼標簽,他追求事物的因果關系,當他第一次進教室用唱歌跳舞的方式與孩子們拉進距離的時候,他發現全班只有一個孩子不融入的時候,他開始關注他,甚至去家里了解孩子都情況,也許與他個人成長經歷有關,雖然我們沒有薩姆老師的經歷,如果我們也善于觀察學生,什么事情看到結果去追尋本質的因,我們也能做好一名合格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這個老師的教學特點,尤其是教培老師,他出場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還有他組織全校的繪畫大賽,改變了全校老師的教學觀念。
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2
這一部電影幫助我們再一次面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就像影片中反應的父母和大多數老師展現的態度,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這個高壓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快速培養擁有精湛才干并可以適應規則的人才,而教育的手段則是揠苗助長式和優勝劣汰的選拔,也就是適應環境規則的孩子獲得更多嘉獎和關注,無法跟上步伐的孩子則被打壓、嘲笑甚至放棄。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一大批懷藏天賦的孩子被扼殺在比較狹窄單一的應試選拔制度里面,孩子的信心和夢想的翅膀被折斷,本可擁有美好可能性的人生或許就此被放逐,淪落到混混度日。為什么我們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模式中顯得如此缺少耐心、無法尊重欣賞每個孩子的多樣性?想必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被成功和名望無形地牢牢捆鎖。父母渴望成功,希望培養卓越的孩子光耀門楣,實現自己的野心;學校渴望成功,追求培養優異的人才提高聲譽。成功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成功成為我們汲汲營營的追求而忽略對教育天職的敬畏,忽略對教育的對象——每一個獨特生命的關愛和尊重,那就會造成許多的悲劇。
許多人一直活在對“平庸”的恐懼之中,不斷拼搏想要抓取名利成就來證明自己的成功和價值,這樣的心態也反應在對下一代的培養上,無法忍受一個對學習不感興趣、不是名列前茅的孩子,卻沒有看到,造物主將獨特的恩賜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每一個人的存在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可替代的影響和貢獻,包括那些智力和生理功能有殘缺的孩子,他們也可以向這個世界釋放愛、歡笑和人性耀眼的光輝。麻省理工學院前任中國總面試官蔣佩容和先生林為千是雙雙畢業于世界頂尖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精英,而在他們對三個兒子的教育中卻體現出另一番智慧:他們教導大兒子凡事不用爭第一,享受當第二名;對于天資聰穎的二兒子,幾次被老師提出可以跳級,但他們拒絕,是因為不想讓孩子冠以沉重的“天才”標簽,希望兒子可以擁有快樂平凡的人生;小兒子小學時,夫婦二人在事業巔峰時辭職,帶他環球旅行了近一年,鼓勵他玩美術、搞藝術,跟孩子說激情比才智更重要。成長的道路中,他們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權,尊重生命的多元化,相比于成功,他們更希望孩子們幸福。
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3
他終于發現了“他”的才華,展現出那抹燦爛的微笑。
伊夏,一個成績始終是最差的小男孩,遭到了家長、老師的責罵、批評,同學的嘲諷,后來被迫轉到了一個新的學校。但是,不管他怎么樣去努力,卻仍然不能學好,沒有人看到他的努力,只看到糟糕的作業,換來的批評,使他內心受到了巨大的創傷.這時,新轉來的和他有相似經歷的尼克老師,卻發現了他的才華,經過對他作業的分析,發現他只是在誦讀方面有障礙,同時也發現他還有超同齡人的想象力。而此后伊夏在尼克老師的幫助下,逐漸地找回了自信,成績也有所進步,并在畫作比賽上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光芒.即使有著誦讀障礙,但他仍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才華。
不僅僅是“他”,在影片中也曾提到過有許多名人也有著相似的經歷。愛因斯坦,有人說他小時候也被診斷為誦讀困難,在語言方面有著障礙,直到6歲才能開口說話,在單詞拼寫上也存在困難,令人們都十分擔心.但他沒有放棄,通過不斷地努力,養成了他的思維習慣,最終展現了與其經歷不符的天才頭腦。
海倫.凱勒,在一歲時候便染上了一場大病,使她成為一個聾啞人,5歲時眼睛也看不見了,從此走進了靜默黑暗的世界.后來她遇到了良師Anne,讓她重燃了希望,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優美的文筆,她成為了一名聞名世界的作家。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或許上天給你關閉了一扇門,但不要害怕,不要放棄自己,找回自信,因為上天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到它們,同時去幫助那些還處在黑暗中的“他們”,成為點綴夜空的那一顆星。
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4
這個男孩從出生之時就不是惹人疼愛的小孩子,當他的閱讀障礙越來越嚴重的時候,父母便送他去寄宿學校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看到了那個小男孩的臉上開始出現恐懼的神色。他的內心,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受到百般煎熬,一方面,他不愿意離開父母;另一方面,他恐懼寄宿學校的一切東西。
當他真的被迫來到寄宿學校的時候,這部影片的故事也開始發生轉折。在這所學校里,他遇到了能夠理解自己、關心自己并且樂于包容自己的尼克老師。
在寄宿學校的伊桑,顯然是孤獨并且不合群的。每一個老師都認為伊桑每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美術老師用教尺打伊桑的手掌心,羞恥心在這個小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與此同時,英語老師也因為伊桑拼寫單詞不正確罵他白癡;同學也取笑他……只有他腿部有殘疾的同桌,對他關照有加,幫助他。他們兩個人,在這個冰冷的社會中相互鼓勵對方,因為在他們的脆弱的內心深處知道,他們兩個人都是處在這個社會中的弱者,身處惡劣環境之下,他們只能相互“取暖”,也就是這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部影片對學校和家庭的一種諷刺,讓我們不禁為這兩個主人公潸然落淚。
就在我們以為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尼克老師出現在伊桑的身邊。這位慈愛的老師,從伊桑的點滴生活入手,每一個方面都給予伊桑幫助,讓伊桑一步步成長起來。當我看到尼克老師去辦公室把伊桑的試卷、作業本一本本翻找的時候,此刻我就在我的腦海中感慨:這是一個多么稱職的老師啊,同時也是一個讓我心生佩服的老師。如果我的讀書生涯中也能夠碰見這樣子的老師,今日的我會不會也是另外的模樣呢?
地球上的星星教師觀后感5
通過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大,我們就像是電影中每天不知所措的伊桑,像一群找不到方向的羊群還在原地不動,直到有一天有些羊慢慢餓死時才知道要去找吃的。如果到這時候我們再去學習,再去尋找學習的方法會不會太晚?所以說,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不會利用好的資源去學好習,那么我們學習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自己獨特之處,是要繼續發揚光大還是隱瞞著這份獨特直至放棄它。是與非,對與錯,以及這世界上本不存在的公平可言,我們只有相信我們自己,發揮我們的長處去彌補自己的缺陷,時間如水,日月如梭,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也一定會成功!地球上有無數顆閃耀著的星星,一直發出光芒照耀著我們,在為我們尋找前進的動力,來讓我們一直奔跑,最終找到屬于自己成功的彼岸。地球上的星星,給予了我無窮無盡的動力。
影片的最后,準備回家的伊桑,在打開車門的一刻,回過頭奔向老師的懷抱,老師將他高高舉起拋向天空,陽光正好,照在他們含笑的臉龐上。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伊桑這樣幸運的遇上伯樂,畢竟“伊桑”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伊桑”并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們該如何去愛他們呢?人世間,一花一草一木,世上的每一條生命都有著自己的軌跡。孩子就像一顆顆小星星,有著自己獨特的光芒,在浩瀚的人海中,熠熠生輝 。讓我們用心、用情、用愛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