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觀后感精選
我最近看了一部紅色電影。本片由劉野、劉德華、周潤發、陳坤、周迅、馮元正、張家銀、張義山、黃磊、范冰冰等明星主演。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紅色電影觀后感5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紅色電影觀后感1
在《建黨偉業》中還有一個片段讓我感觸極深,那就是弱國無外交。在一戰結束后14萬華工浴血奮戰為中國贏得戰勝國身份,1918年12月25日政府派團出席巴黎和會,當時的北洋政府可笑的將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強,他們希望西方列強支持他們收回山東主權,他們萬萬忽略了弱國無外交的說法。結果大家都知道列強毫無疑問的選擇了支持日本將山東主權交由日本。從這里我們明白一個國家想要得到尊重和主權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基礎上的。當時的中國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內部動蕩不安,不堪一擊,在列強眼中那是的中國只是他們掠奪的魚肉,他們根本不可能支持我們與日本為敵,因為我們在他們眼中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并沒有永遠的朋友。所有我們希望得到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我們希望主權完整不受侵害,甚至我們希望我們每個人得到外國人的尊重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堅實的后盾。然而一個強大的國家就需要有一個優秀的政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就是一個優秀的政黨,一個國家的強大還需要這個國家的人們都擁有一顆愛國之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國際上不再像以前一樣無外交。
在《建黨偉業》中,我最欣賞的人物是王會悟,她在最后中共開會一大會議的時候才出現,她只是李達的太太,只是住宿的安排者,只是為一大順利召開與完美結束的幕后人員,卻是影片中,最讓人覺得感動與浪漫的存在。她不是共產黨員,卻為了中共一大的順利召開而費心勞力,在開會的時候,主動而自覺的站到門外。開會的全部皆為男性,男人為了祖國的安定與人民的幸福而奮斗,還不足以凸顯影片主題的宏大意義。而在嘉興南湖的的船上,她站立船頭,恰如一面揮舞著希望與夢想的旗幟,指引著未來的發展與前行,長鏡頭的描繪隱喻著中國共產黨的揚帆起航,實現黨的偉業!在中共開一大會議的時候,突然會議場上闖進一個陌生人說自己走錯了房間,是王會悟立刻反映過來是有詐,立刻申請中止會議轉移地點,并且把地點轉移到嘉興的一條小船上。在小船上開會的時候,王會晤舉著一把油紙傘穿著旗袍站在船頭給他們放風,在他們開完會后,王會晤那一笑真的把她的機智和美麗演繹的淋漓盡致。別人都說有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優秀又成功的女性,我想王會晤就是。她并沒有像其他女士一樣柴米油鹽而是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支持丈夫的偉大事業并且自己也參與其中為他們出莫劃策。我想中國共產黨內是因為擁有了這樣優秀又勇敢的女性才能成功的。
在看完《建黨偉業》后,我感覺自己得到了指引,我感覺擁有了一種力量。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體會到了人名力量的強大。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反封建反壓迫的運動,他們認識到了我國的力量階層工人,他們了解到了我國的主要力量在農民,然后連接工農反帝反封建。我以后也會做一個愛國愛黨的中國人。所有我打算在大學積極做入黨積極分子,一切聽從黨的領導。因為我爸就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經常在我小的時候給我講共產黨的偉大和優秀,在我爸的影響之下我慢慢的對共產黨產生一種信仰。我爺爺也是一位愛黨的群眾,他特別喜歡看那個時候的戰爭片,然后和我說一些關于共產黨的神奇事跡。在爺爺和爸爸的引導下,我也決定做一位愛黨的共產黨員。我在入大學后一年內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并且積極參加黨課活動,在聽完黨課后認真寫思想報告。
《建黨偉業》向我們展露了歷史的悲愴與滄桑,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但恰恰是這種亂世之中誕生了讓中華民族走向輝煌與繁榮的共產黨,道盡了革命黨人的艱辛,不易與犧牲。“漫漫長夜,驅走黑暗的是太陽,茫茫中國,帶來光明的是共產黨”黨如同朝陽升起一般,照亮了混亂而黑暗的中華大地,為華夏兒女甚至世界人民帶去希望與幸福!這部獻禮片,既寄托了我對于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的思念與敬仰,也表達了作為一個當代人,所不能缺乏與遺失的愛國主義和浪漫情懷!
紅色電影觀后感2
每個時代都需要批判者,而在那個兵荒馬亂,大學生起義的的時代,有那么一個“狂妄”的批判者——辜鴻銘。在他被聘請為大學講師的聘請會上,他留著小辮就一臉坦然地走上了領獎臺,引得臺下一片哄笑,當時政府早已要求人民把長發減掉,而他卻墨守陳規,依舊留著一頭辮子,面對他人的嘲笑,他的表情卻毫無變化——“我的辮子長在腦后,笑我的人辮子長在心頭,老夫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而諸公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請諸公盡興地欣賞。”這番話逗得臺下的人都哈哈大笑,但是我覺得雖然看似搞笑,實際上是在諷刺那些剪了辮子的人,只是為了自己是新時代的人,剪辮子只是形式上的,然而心里的枷鎖卻仍是緊緊鎖著的。盡管辜鴻銘的辮子沒有剪,但是他所支持的是新文化新思想,所以說,那些嘲笑他的人才是最可笑的。我們怎樣才能進入一個新時代?形式主義誰都會做,但是如果真正要去改變一個民族,應該是抓住民心,從思想根本去改變,我認為清王朝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就是人民的思想仍停留在過去,并未隨著時代而進步,一個國家只有思想進步了,人民進步了,才可能進步。只有人民自力更生,國家才能自力更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沒有時間四處張望。日本乘機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抗日情緒日益高漲。1919年,中國外交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少年智慧是國家智慧,少年財富是國家財富,少年力量是國家力量,少年獨立是國家自由,少年進步是國家進步,少年優于歐洲,少年優于地球。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徹底激發了積壓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緒。青年學生是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首先,他們站起來向趙家樓放火。在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他們發動了一場強大的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潮流,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這部電影的一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一名女大學生用血書上的“委屈”一詞跪在總統府前,想回答為什么軍隊和警察沒有到檢察院來喊委屈,她流著淚說:“委屈太深了,檢察院不能接受我的投訴?!叭缓笏纯蘖魈?,”我在為4萬同胞的錯誤吶喊!“這聲音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千載難逢,壓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讓人心碎、心痛、心碎。在那一刻,我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
在電影中,還有個非常觸動我的場景,就是當上街游行的學生,游行到趙家樓時,學生們被軍警們攔在門口,然而學生們并沒有動手,也沒有破口大罵,而是和他們交流,和他們說,他們來是因為愛國,他們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是一家人。最后軍警被他們說服了,讓學生進去了。
紅色電影觀后感3
肖克儉等人也理所當然地在巴黎組織集會響應,可惜“還我山東”的口號喊得再赤誠、再撕心裂肺,依舊無法抵擋法國軍隊的鐵蹄。
看著手無寸鐵的祖國同胞被突如其來的棍棒擊打倒地,那一瞬間我的周遭似乎只剩下了巨大的耳鳴聲,血液都涌上大腦,全是不知所措的無助與憤怒,對北京政府,真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影片中也不乏一些讓人感到熱血沸騰的片段,讓我感受到了國人的錚錚鐵骨,也感受到了毋庸置疑的正義。
其中最經典的一個片段,就是代表團經過一番周折,終于確定由顧維鈞代替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出席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顧維鈞可以說是臨危受命,面對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無禮主張,他作出了雄辯——“山東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中國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是從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如此擲地有聲的聲明,不僅僅將日本代表置于劣勢地位,更是贏得了與會人員的滿堂喝彩。
英國首相勞喬治稱贊道:“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應和著:“對中國觀點最卓越的論述,今天晚上整個巴黎都會討論他?!鳖櫨S鈞堅定的立場,有力的論述,使得他在國內外一舉成名,成為了中國的“青年外交家”。
而意義遠不止于此,顧維鈞的這次雄辯是中國代表第一次在國際講壇上為自己的國家主權作出的一次成功演說,在中國外交史上的地位非凡,更是為當時的中國形成了一個有利的局面。
可惜這樣的利好局面并沒有真正維持,“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正在被當時的中國政府反復驗證著。代表國際秩序的天平倒向了利益,正義自然而然地就被西方列強給忽視了。
幾個大國最終還是決定犧牲中國的合法權益,先后向日本妥協,強迫中國無條件接受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以此來謀取各自的利益。于是便引發了開篇所說的“五四運動”。
面對這樣一個無力的現實,代表團在壓力下也逐漸變得心灰意冷,有的代表離開了巴黎,團長陸征祥也住進了醫院,整個代表團在最后的一段時間里,只剩下顧維鈞還在獨自擔當著,準備做出最后的努力,堅持到合約簽訂前的最后一刻。
然而因為代表團的名存實亡,同時還有北京政府的不作為,顧維鈞始終未能憑一己之力為中國的正當要求討要出任何的結果,只有一次次的拒絕。
二會閉幕前夕,社會各界華僑社團和國內民眾團體發來了共八十六份電報,每一份,都在訴說著民眾對合約的不滿和拒簽的決心。
而知道談判失敗結果的肖克儉,在游行示威被武力制止以后,選擇了更為極端的方式——他憤然給愛妻留下了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上,舉火自焚。
熊熊的烈火,炙烤著一顆誠摯的愛國之心,與此同時,四萬萬中國人民,也倍感屈辱與煎熬。
紅色電影觀后感4
其實在電影中我們不難看到大清帝國為何會瞬間衰落,走向滅亡:
一是等級深嚴的社會制度,雕刻精美的石陛中,龍在上,鳳在下。龍在上象征著皇帝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冒犯,身后的大臣個個卑躬屈膝。而在另一片大陸上,美國早已獨立,提倡人人生而平等,民主自由。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慈禧雖然常伴咸豐身邊,深得寵愛,但當她為咸豐出謀劃策時,咸豐還是強迫她跪下回話,不然不聽。由此可見,君為臣綱的思想早已奴化了中華兒女。
二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理念,當列強和僧王在通州談判的時候,談判大臣一再強調,乾隆年間外國使臣回見乾隆迫于中國禮儀拒不下跪時還是要單膝下跪,以示對乾隆的尊重。因此,使臣進京也不能坐車不能坐轎,以示對咸豐帝的尊重。列強當面表示不屑,揚言不讓進京也要進,僧王大怒,勢要與外國使臣肉搏,以捍衛皇室尊嚴。這些細節都從側面可以看出,大清的統治者時至今日都是自大的心理,不屑于列強打交道,卻又不得不打交道。
三是列強與清軍交戰時,皇帝到寺廟里卜了一卦,這是多么可笑的是,在戰況愈演愈烈時,作為一國之君,咸豐沒有與大臣商量對策,也沒有到前線聲援戰士,而是發出諭旨要求地方軍隊入京勤王,把前線的勝負交給神明。而他自己又繼續到各宮巡幸,享受山珍海味。可惜烈士戰死沙場,昏君醉生夢死。這樣的國家,談何不亡?洋槍洋炮打在清軍身上,清軍的大刀弓箭卻不能碰到列強他們一絲一毫,何等悲哀?
四是英法聯軍打到京畿時,咸豐以木蘭秋獵的名義逃奔承德避暑山莊,把京城和人民都丟給列強,躲得遠遠的,而另一邊,守衛圓明園的士兵正在與侵略者斡旋,京城的百姓正在與列強廝殺。電影有句旁白形容的恰到好處,榮華富貴永遠屬于皇帝,貧窮苦難永遠屬于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蓱z的社會底層階級,永遠是第一個接受災難。
五是列強闖入百姓家中搶掠婦女,在鏡頭中,一位婦女被英軍拖進家里,對這位婦女做了禽獸行為。憤怒的家人把英軍士兵打得半死,被奸淫的婦女沖出屋子要自盡,她的妹妹拖住她。這時一位老人吼著說:讓她跳,死了才干凈。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無比難受,婦女受到凌辱想要自盡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老者為何還要讓她死?替她著想?不,是三綱五常,是封建思想,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他們認為:一個女人既然已經不干凈,那就沒必要活著,因為會給家族丟臉。多么愚昧落后的思想,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本來可以阻止它消失,卻恨不得她消失。在當時,歐美國家已經提倡人權保護,大清卻墨守成規......所以,那些老百姓才會這樣做!
這是我從電影中所看到的,其實要把這部影視作品看完很需要勇氣,因為畫面太過真實,太過悲慘。特別是大屠殺的時候那些人麻木的面孔,驚恐的面孔,痛苦的哀嚎。我知道,歷史中的大屠殺遠比影視作品所展示的慘烈。
當然,從影片中我也看到了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在通州談判時,僧王與外國使臣的肉搏暫時性地壓住了列強外交官的囂張氣焰。在與列強交戰于前線時,士兵們同仇敵愾,一擁而上,無懼生死,但無奈武器落后,抱著大旗戰死沙場。在京城戰亂中,百姓們不甘坐以待斃,奮起反擊。與列強交戰于街頭巷尾,英勇無懼。在圓明園被燒,尸橫遍野時,守園官員不堪欺辱,面對著大火老淚縱橫,最后選擇跳湖就義。電影中這些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民族其實正在慢慢醒悟,大清會亡,但中華民族不會完!
紅色電影觀后感5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黨的建設事業沒有多大興趣。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部政治片,就像一部紀錄片,但看了之后,我改變了主意。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十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十年。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人民有許多值得特別書寫和銘記的東西。武昌起義、清朝退位、第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謂、保衛國家運動、張勛復辟、保衛法律運動、巴黎和平會議、五四運動等著名歷史人物相繼涌現。新臺幣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些著名的歷史事件使我們感到憤怒、悲傷、無助、猶豫、激動和期待。今天,我們的頭腦里仍然有生動的記憶。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真實地再現了中華民族在苦難中不斷變化、哭泣、掙扎和進步的歷史。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總統時,我們感到高興和自豪,并對未來充滿期待。宋教仁遇刺時,我們急著上樓射殺兇手。袁世凱為了自己的私利暗中接受了屈辱和權力喪失的“21條”,我們著急踩在他身上,把他踩在腳下。當張勛跪在溥儀腳下痛哭時,我們并沒有被他愚蠢的忠誠所感動,而是擔心民族意識中皇權思想的潛在存在。當蔣介石刺殺陶承章為醫務人員時,我們擔心革命黨內部派系斗爭的嚴重后果。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與顧洪明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高層次知識分子的新舊思想斗爭十分激烈。當我們聽到中國代表顧偉軍拒絕簽署《凡爾賽和約》時,他說:“各位代表:你們為什么把中國山東省派到日本?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悲傷的一天!“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必須深刻思考“弱國沒有外交”和“落后國家會被打敗”的本質。一個“送”字,一針見血。但西方列強絕不會想到,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日本,他們的盟友,會通過發動戰爭,破壞他們的計劃,粉碎他們的夢想,打破他們的寧靜,來報復包括他們在內的許多國家。青年學生是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首先,他們站起來向趙家樓放火。在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他們發動了一場強大的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潮流,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張勛復辟后,陳獨秀怒氣沖沖地說:“共和國皇帝是對共和國天達的諷刺!”“雖然辛亥革命后的兩位皇帝出現的時間很短,但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民的皇權和奴隸制市場很大,甚至根深蒂固。五四運動時,一聲聲“保衛主權”、“還我青島”鏗鏘有力,令人熱血沸騰,轟轟烈烈的場面足以感動讓人為之動容。當“第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在妻子宋慶齡面前嘆息時,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偉人的無助和悲傷。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這位偉人的遺贈:“革命還沒有成功,同志們還需要努力工作。”然而,新的希望存在于思想的變革??吹揭淮未螌W生運動的發起,看著青年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國人崛起,我的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靜。最后,《國際歌》在共產黨領導人合唱出來時,我也情不自禁一起唱了起來。我一定不負老一輩人的期望,繼承先烈的思想,為建設祖國盡心盡力。
當看到為了反袁而假意擁護袁世凱的蔡鍔時,我們為有這樣的同胞而高興,也嘆惜他為國為民拋下知己小鳳仙。當我們看到朱德在槍林彈雨中戰斗時,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一代偉人對國家和人民的絕對忠誠。也有許多場景使人們慷慨和興奮,許多思想在他們心中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