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好的家風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引導著孩子不斷前進,面對如今的新時代,我們更是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1
家風,如同一杯咖啡,濃醇芳香。家風,如同一股泉水,清澈透亮。家風,如同一位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家也有家風,那便是爺爺身上傳授的寬容之風。好學之風。熱情之風。
爺爺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春節,家里來了客人。再吃中飯時,客人不小心把一個碗打碎了。我十分惱火,這可是爺爺從外面旅游帶來的珍藏品,很罕見的。爺爺平時都不太用,這下可好,被他給摔破了!頓時,他驚慌失措,臉一下子紅了,呆呆地站在原地。我正想上前數落他一頓。可這時,爺爺站出來了,開玩笑地說:“沒事的,毛澤東說過:“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一個碗不算什么,碎碎平安嘛。”說罷,爺爺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走開了。等客人走后,爺爺的臉上泛起了一陣失落,可他并沒有說出來,而是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爺爺的話令我銘記于心,萬事要寬容別人。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來形容我爺爺一點兒也沒有錯。別看我我爺爺年紀大了,他那顆好學的心卻還在蠢蠢欲動。爺爺的硬筆一向寫得特別好,可軟筆不行。為此,每逢周末,爺爺都會請來寫字特別漂亮的親戚來教爺爺寫字。有時,爺爺會買來大量的書法品來臨摹。如果你走進爺爺的書房,就會發現有一大摞書法紙和臨摹物。每天寫上個幾十遍或幾百遍,都不在話下。晚上也不例外,爺爺放棄休息時間來練習軟筆,可他從來沒有一句抱怨。通過爺爺夜以繼日的練習,不到三個月,爺爺的字比以前寫得好多了,每個字都散發出陣陣秀氣。如今,寫春聯也成了爺爺的拿手活。每次春節,爺爺都會寫上一對對聯貼在門上,受到了鄰居親戚的大力稱贊。
丘吉爾曾說過:“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記得在我小時候,爺爺天天在吃晚飯時喝上幾口老酒,牌子也不是名牌,是伊力特曲。直到那次春節,舅舅來我家做客,說要和爺爺喝上幾杯。爺爺開心極了,從床底下拿出了一直舍不得喝得茅臺酒,開了蓋,與舅舅一小杯一小杯得喝了起來。我大吃一驚,問爺爺:“爺爺,你平時不都喝普通牌子的呀,為什么舅舅一來,你就拿出了茅臺?”“阿超啊,舅舅是我們家的客人,我們沒什么好菜招待他,所以要對他更熱情一點兒呀。”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
爺爺身上的寬容之風、好學之風、熱情之風,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感染著我們全家。它們又如同一陣花香,沁人心脾。我會一直守護它,不違法它,讓這種優秀的品質繼續傳承下去。
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2
時間在悄悄的流逝,而我也如小樹一樣地飛長。成長的旅途中,我經歷過風風雨雨,但在我的身后,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著我。這,便是家風。家風,是個端莊而又和諧的詞語,它博大,卻又那么平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就像是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規范著家人的行為,指引著人生的航向。在我們的不經意間,它已經浸透了我們的心靈。
堂堂正正,仰不愧天。
我的爺爺現已91歲高齡,他小的時候當過兒童團團長,還為八路軍送過“二根雞毛”的雞毛信,他13歲時便加入了八路軍,現在是一名退役的老兵。他曾和日本人拼過刺刀,至今腿上還留著當年子彈穿過的“記憶”。爺爺曾對我說,他的父母去世時他還小,只記得在家門口的那棵老松樹下父親摸著他的頭對他說,要他“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做事”。
從此這句話牢牢扎根在爺爺的心中。
解放后,爺爺經歷過不好的年代,蹲過牛棚。建國后,新中國建設需要人才,于是爺爺棄武從文,服從組織安排,從沈陽奔赴到吉林通化山溝里,成為了吉林省地質行業的先行者。對于一名只在小時候上過兩年私塾的軍人,要從事一個新的領域,對爺爺來說有很大的困難。可是爺爺硬是憑著鉆研的精神,記下厚厚一摞的筆記本,自學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是爺爺老老實實做事,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仰不愧天”。
爺爺雖然當了干部,可是他卻從來都為別人著想,每件事都能做到堂堂正正,而正因為他的正直無私,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
爺爺有一個弟弟,解放前,兩人相依為命,最難時期,爺爺甚至將唯一的窩頭分給他吃,而自己卻餓著肚子。后來爺爺回到了城里,可他的弟弟卻還在野外工作。一天,他找到爺爺說能否把自己調到城里,可爺爺卻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爺爺說:“不能因為你是我的弟弟,就搞特殊!”后來的幾年,他一直不理爺爺,卻也沒能改變爺爺的決定。
爸爸考學的時候,與他理想的大學只差一分而失之交臂,爺爺的下屬見了,竟為老爸搞來了一個特殊名額,后來爺爺知道了這件事,把那個下屬狠狠的批評了一頓,又將名額給了一個貧困家庭的學子,成就了他的大學夢。
小時候我特別的頑皮,每次犯了錯后,爺爺都會對我進行教育,最后總會說上一句:小樹不修不直溜,你這棵小樹什么時候能長大呢!初一時,我的學習成績忽上忽下,爺爺經常教育我:要踏踏實實做事,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按照爺爺的說法去做,我發現學習確實不是什么難事。
孝感天地,情傳古今。
在爺爺家的客廳里掛著這樣一幅照片,春天的柳樹下,一家老少圍坐在小院里,其樂融融。爺爺和奶奶一共養育了四個孩子,由于爺爺的工作的特殊性,經常不在家,奶奶憑著她的勤勞、樸素將家里打里的井井有條。爸爸畢業后留在了深圳工作,因為爺爺奶奶上了年紀,最終爸爸選擇了回到他們身邊一直照顧他們。媽媽和我說,從她和爸爸結婚,他們就一直住在爺爺家,這一住就是十幾年。如今爸爸每天晚上很少出去應酬,下班后,總會匆匆趕回家陪爺爺,只為不讓爺爺感覺到孤單。
媽媽對爺爺奶奶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奶奶住院了,媽媽在醫院陪護。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一直以為媽媽是奶奶的親生女兒。
爺爺的正直,奶奶的勤儉,父母的孝順。家風,實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滋潤著我的心靈,熏陶著我的性情,塑造著我的人格。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這是一部無字的典籍,對我的成長產生著全方位的影響,我身上處處烙印著家風的印記。
“正直、勤儉、孝順”就如一陣清風,吹散我人生路上的陰霾,吹來了麗日晴空,吹來了百花盛開。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耳濡目染的我,秉承著家風,昂首闊步走向未來。
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3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么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夸獎是因為她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于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么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4
“家有家規,校有校規”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可家風是什么呢?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良好的家風家規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而我家的家規的一些規矩是一點點形成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大大方方、不自私。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玩累了,回家去拿冰棍。而冰箱里只有一只冰棍了,我卻沒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出了那一根。父親見狀,忙問我為什么只拿一根,我告訴父親冰箱里只剩下一根了。父親聽后讓我把冰棍放回去,又累又熱的我,怎么舍得把它放回去,父親見我無動于衷,忙訓斥道:“把冰棍放回冰箱,你吃冰棍解渴了,別人呢?”見到父親這樣,我也只好乖乖把它放回去,可當時的我哪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現在才漸漸懂得,不得不說,因為父親的訓斥,使我做事時想著他人,這種性格令我終身受益。
我每次去朋友家玩兒,都會忘記父母規定回家的時間,玩得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著急。
有一天晚上,父母因單位有事情都去加班了,我一個人耐不住寂寞,便約同學出去玩,而我卻沒有告訴父母,心里本想著與同學玩一會兒就回家,可是我們在一起玩的高興就忘記了時間,天漸漸的黑了,我們都沒有散去的意思。直到有一位同學的家長催她回去,我們才各回各家。我剛到家樓下,就撞見父母,他們問我去哪了,我說玩去了。母親用嚴厲的口吻對我說:“媽媽不是已經和你講過了嗎?出去玩也要有時間觀念,要按時回家,到哪去也要告訴父母,你這樣讓我們有多著急呀!”說的我低下了頭,很是慚愧,從那以后,我養成了按時回家的習慣。
“按時回家,去哪與父母打招呼”也成為了我家的家規。
“孝”也是我家的家風,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家庭家教家風觀后感個人感想5
車還在盤旋的山路上開著,我打開車窗,看著瞳孔前飛速而過的警戒線,耳邊偶爾有著車輪翻滾著、碾壓著柏油路碎粒的“咯嗞”聲。爸爸從駕駛座前探過頭:“還有十五分鐘就到礬山!”剛下車,便看見坐在屋檐下、搖著竹扇的爺爺。此時,陽光足以強烈地射在屋檐下的每一個角落,爺爺的瞳孔很渾濁,但卻依舊和溫暖,閃著光,是淚水還是享受?我微微瞇著眼睛:“爺爺,太陽這么刺眼,你還出來等啊?”爺爺撫了撫下頜,溝壑縱橫的臉上浮出一絲淺淺的笑容。
“開心,你們來了!”奶奶在煙霧繚繞的廚房中吆喝道。桌上有我喜歡的九層糕、牛肉羹、手打面、糖醋排骨……我在吃飯,而奶奶總是在廚房里炒菜,她有時候會轉過來看看我,微瞇的眼中總是閃著幾束光,是淚水還是幸福?
午間,陽光正好。或同爺爺在院中摘拔番薯,心靈浸入泥土芬芳;或在門邊的“古董”書架上看幾本連環畫,細數舊時光與泛黃紙頁上的年輪;或在樓梯口與奶奶閑聊一些瑣事,看看奶奶已發白的發根;或站在我的小房間,往外眺望,門前便是自家栽的桂花樹……
上車,倚著車窗,按下扶手邊的按鈕,便將厚厚的玻璃往下拉。爸爸則轉動方向盤,我不經意轉身,眼角的余光便瞥見虛掩著的門里,有兩個匆忙下樓的身影,盡管屋內的光線很暗,但在余輝的映照之下,爺爺奶奶的身影逐漸清晰,他們胡亂地將腳塞進門口的鞋,一臉著急向我們招手。
記憶中,奶奶的腳有患病。只見奶奶提著兩三袋肉燕、牛肉羹,左右搖晃著跑來,跑得很吃力,和可笑,可眼神中依舊藏著幾分淡淡的笑意。
“喏,開心最愛吃的,我到老街買嘀!”奶奶喘著氣,顫顫巍巍地把手中的袋子遞給我。她發白的頭發稀稀落落地在夕陽中鑲上金框,輕閉的眼很渾濁,依舊有這么幾束光,是淚水還是思念?我閉眼想了想,老街離這高垟路還遠著,奶奶是怎么走過去、返回來的……微微抬頭,奶奶仍然一臉慈祥,我擺擺手:“拜拜,奶奶你進去吧!”
爸爸已經把車開向公路,我趴在車窗,瞳孔前的桂花已碎了一地,忽然想起《成都》中的一段歌詞:“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而在桂花樹后,是爺爺奶奶朝我揮手的模樣,三百度的近視卻依舊讓我看見爺爺奶奶腳上一紅一綠、一黑一白的“鴛鴦鞋”,還有亦忘不去那深深的眼神滲透出的濃濃的美好,那眼中的微光,是淚水還是不舍?我一直回頭,直到在拐角,他們的身影漸漸模糊。
還有愈傳愈遠蒼白的聲音:“記得吃肉燕和牛肉羹,下次沒時間……就上來了……”后面,似帶有些哽咽。
終有一日,是父母用蒼老聲音,在路口目送我。
終有一日,是我伴兩鬢蒼顏白發,在街頭目送我。
回頭,那悠悠黃昏中,街角的目送會留在心底,這是家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