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1
縱觀鐘揚同志的一生,他具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觀念、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疾惡如仇的鮮明態度和寬厚大度的民主作風;他對黨忠誠,以身作則;敢于擔當,勇于負責;襟懷坦蕩,心底無私;他不計個人得失,卻把別人常掛心間。學習了鐘揚同志的先進事跡,深深的覺得他的精神、理念、人格、作風都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是我們當之無愧的榜樣、楷模、典范!即便是xz當地人,由于高原缺氧,睡得不深、半夜易醒,往往要睡夠--個小時才有精神能工作,可鐘揚卻說:“我在這里能睡四個小時,已經很奢侈了……”。他多少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工作20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用五分鐘解決一頓盒飯,開會間隙抓緊時間打個盹,他“壓榨”著自己的生命,用“負重前行”換來了無數個“第一”。
我們再看看鐘揚教授的職業生涯:鐘揚教授生前為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他從事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30多年,勤奮鉆研,銳意進取,在生物信息學、進化生物學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有較長期的積累和獨創性成果。鐘揚教授在交叉學科領域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許多學科專業人才,多次獲國家和上海市嘉獎;情系社會生態,堅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把科學研究的種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濱,為國家與社會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再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工作超過八小時就覺得自己太累了,就覺得自己付出的太多了,想到這我默默的低下了自己的頭,也默默的下決心要用自己點滴力量努力履行好崗位職責,這也許就是榜樣帶給我的力量。
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2
鐘揚,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5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植物學家。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17年9月25日凌晨在銀川遭遇車禍,不幸離世。
一夜之間,一位援藏16年,為生態研究默默耕耘奉獻的杰出植物學家因他的不幸離世而家喻戶曉。透過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學生紛紛撰文追憶教授生前的點點滴滴,他在我心中匯集成了一位平易近人、聰慧過人、執著過人的受人敬仰的科學家鐘揚印象。
最難忘鐘揚教授曾說:“堅持夢想,無畏艱險。”“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2001年,他毅然舍棄舒適、富庶的大上海,志愿到xz大學任教,支援xz教育、科研事業。在他的執著追求下,16年間,為國家和上海的種質庫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四千萬顆種子;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藏族科研人才,為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鐘揚教授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卻永遠不會帶走。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的公務員,盡管做不出有多么偉大的成就,但在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和本領中實現人生價值,同樣需要有“滴水穿石”的執著精神,在不斷耕耘、付出,不斷適應社會新形勢和新發展需要中,鍛造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公務人員,成為人民群眾的真正信賴的公務人員。
2017年9月25日凌晨,鐘揚同志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年僅53歲。鐘揚同志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但是他留下來的種子卻是我們國家和人類寶貴的基因寶藏,將在未來生根發芽造福萬千蒼生。而他的種子精神也將激勵我們黨員干部在各自的崗位上砥礪前行。
我們要像鐘揚一樣,要有種子的扎根精神。當鐘揚第一次成為援藏干部時,他已經將自己這顆種子播種在了這廣袤的雪域高原之上。為了盤點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他不畏艱險,足跡遍布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行程超過5萬公里,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顆種子。為了把xz當地的人才培養起來,為了把學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他不怕苦不怕累,不顧及自己的身體健康,他曾說“我能戒酒,就是戒不了xz”,在身體有17種高原反應、心跳達到臨界值的情況下仍不停地往返于xz和內地之間。最終他向xz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為xz大學申請到了第一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將xz大學生態學科帶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像鐘揚一樣甘愿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青春。
我們要像鐘揚一樣,要有種子的無私精神。為了國家,為了事業,他總是不考慮個人利益。在他剛回國時,為了給單位買一臺計算機,花光了省吃儉用攢下的生活費。在他34歲,已經是一名副局級干部,事業正處于上升期,前景一片光明時,他毅然決定放棄“大好前程”去復旦大學做一個傳道受業的伯樂。為了資助xz老師和學生,他艱苦樸素,可以穿29元的牛仔褲,舍不得扔掉賓館里用剩的一點點肥皂頭。為了祖國的下一代,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終致力于科普工作,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為中小學生上課。他說有些事情是難,但再難總要有人去做。鐘揚就是這樣一位知難而上不求回報的“優秀共產黨員”,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生命的寬度我們可以不斷拓展。鐘揚說,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為社會做事,為時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義。他用他奉獻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我們要銘記鐘揚這顆“種子”,讓他的精神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
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3
“你是一粒種子,突然消失,以回歸大地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你是一粒種子,從不畏懼死亡,在探索發現的路上,總有人會延續你的生命……”雖然已經離開人世兩個多月,但是復旦大學教授鐘揚仍然以各種方式活在他的同事、同行、學生的心中。
今年9月25日,鐘揚在去內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學院講課的出差途中遭遇車禍,而此前他已訂好9月28日去拉薩的機票,因為他要趕去和西藏大學的同事商討一流學科建設。五十三載人生雖然短暫,鐘揚卻花了16年常年奔赴野外盤點青藏高原植物種質資源,為人類“種子方舟”收集了4000萬顆種子,填補了世界種質資源庫沒有西藏種子的空白,并帶領西藏大學的生態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他用10年在上海種下一片紅樹林,為后人留下美麗景觀和生態屏障;他用心血培育一大批優秀學子,其中不少少數民族學生已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西部省份。
他的同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說:“鐘揚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是一個追夢者。”
曾與他短暫共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說:“鐘揚是一個特別純潔和高尚的人,沒有私心雜念,他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始終堅守他的初心。”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的同事說:“過去我們加班再晚,離開辦公室時,都能看到鐘老師辦公室的燈亮著。現在,他辦公室的燈不再亮了,但是,他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燈,讓我們每個人思考人生的價值。”
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4
“人不是因為偉大才善夢,而是因為善夢才偉大。”——鐘揚
他曾經夢想盤清青藏高原植物種質資源的家底,為人類留下寶貴財富;他曾經夢想上海的海灘能有大片大片繁盛的紅樹林;他曾經夢想,為西藏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彌合東西部巨大的人才鴻溝……這些夢想正由他逐一實現。
他的下一個夢想是,為西藏墨脫地區引種小粒咖啡。這是他為當地找到的合適種植的經濟作物,今年10月份本該去看第一批幼苗的發芽情況。他還為西藏的生態戰略保護工作制訂了詳細規劃,只可惜,他卻無法親手將這美好藍圖化為現實了。
“鐘老師不僅是一個善夢者,更是一個追夢者、踐行者。”和他共事18年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明說,鐘揚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做別人沒有想過的事情。
他曾經因為在竹子中提取到疑似能抗抑郁的成分而聯想到,大熊貓喜食箭竹是否也因其中含有這一成分?當大熊貓全基因組測序完成后,他馬上組織大家討論,經過100多個日夜,終于發現大熊貓神經代謝通路中,多巴胺代謝相關基因有了改變,從而證實竹子含有抗抑郁成分。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隨著鐘揚的事跡廣為傳頌,這句話也廣為人知。其實,早在10多年前,鐘揚就敏銳地察覺,種質資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整個人類的未來,他將種質資源作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畢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
2001年,復旦大學征集選派援藏干部,鐘揚第一個報名。他認為西藏是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要研究種質資源,必須去西藏。但后來復旦大學對口支援地區改為甘肅,鐘揚就自己聯系西藏大學自費援藏,這一去就是10多年。
他的學生耿宇鵬回憶:“一次外出采樣,鐘老師說去阿里。我們都提出質疑,別人都不去阿里,那里海拔太高、生活條件太苦,而且物種較少,辛苦一天只能采幾個樣。鐘老師卻說,正是因為別人不愿去,我們必須去!”鐘揚深知,西藏每一個特有物種,對國家而言都是無價之寶。
十多年來,他和團隊已從采集的高原香柏中提取出抗癌成分;他們在雪域高原追蹤數年,最終尋獲“植物界小白鼠”——擬南芥;他帶領學生花了整整三年,將全世界僅存的3萬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記在冊,并為珍稀巨柏筑起保護屏障……
2003年,他幫助西藏大學理學院成功申報西藏大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他還幫助西藏大學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培養了藏族第一個植物學博士,帶出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不僅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領域的多項空白,更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5年5月2日,他因為腦溢血,被緊急送入長海醫院重癥監護病房。昏迷兩天經搶救蘇醒后,他關心的第一件事是詢問前來看望他的同事盧寶榮:“原本我要上的課是否安排妥當?”他牽掛的第二件事,就是囑咐家人記錄下他對援藏工作的思考,因為擔心自己沒有機會再次進藏。5月6日,病情稍緩,他立刻在病床上給黨組織寫信,其中飽含著他對援藏工作真知灼見和寶貴建議。
他在信中提到,西藏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屏障,要建設一個長效機制來筑建生態安全屏障,關鍵是人才隊伍。他建議開展“天路計劃”,專門從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他說:“14年的援藏生涯對我而言,既有跋山涉水、冒著生命危險的艱辛,也有人才育成,一舉實現零的突破的歡欣,既有組織上給予的責任和榮譽為伴,也有竇性心律過緩和高血壓等疾病相隨。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
遵照醫囑,他不能再去西藏當“拼命三郎”了,但是他還是“忍不住”,5月28日再次飛往拉薩。隨后,重又恢復了上海拉薩兩地跑的工作節奏。
感動中國之鐘揚的觀后感5
“我有一個夢想,為祖國每一個民族都培養一個植物學博士。”——鐘揚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出身的鐘揚,學的是無線電,但是后來分配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此后,他果真和植物、生態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2000年,他已經是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官至副廳級”,但是他毅然選擇到復旦大學當一名普通教授。他的同事葉敬仲說:“有報道都說鐘揚放棄了局級干部崗位,后來為援藏又放棄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職務,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他心中只有科研和教學,根本沒有名利的位置。”
陳浩明也說,鐘揚有著一個當老師的夢,他的初心就是當一位好老師。因為“他到復旦來時,正是高等教育的低谷期,當時教師待遇低,科研經費少,我們生態學科的許多老師都下海經商去了,但鐘揚卻來到了大學,他喜歡學生,喜歡講臺。”
鐘揚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聽說有一位智者什么難題都能解答。于是,他要去挑戰智者。孩子把一只蝴蝶用手掌輕輕合攏在掌心,然后問智者“蝴蝶是死是活”,智者說:“蝴蝶就是你想要的樣子。”鐘揚說:“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給他們以支撐和幫助,讓他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他曾將一名患“肌無力”的學生楊楨收入門下。因為楊楨在聽過鐘揚的講座后,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鐘揚說:“我愿意招收你不為別的,而是因為你確實適合做科研。”鐘老師的這句話,給了楊楨莫大的鼓勵,如今,他已成為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
鐘揚的研究生徐翌欽告訴記者:“鐘老師曾經說過,在我的課題組里,學生是上帝。”確實,在鐘揚實驗室里,每個學生做的都是最適合自己的研究,他會花很多時間和每一個人交談,發現他們的興趣。“鐘老師總是協助我們完成工作,而不是我們幫他做課題。可以說,鐘老師成就了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實驗室總有些學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是,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像收集種子一樣,他總是用心培養,期待著學生長成參天大樹。”
鐘揚曾經擔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無論是院系評價機制改革還是研究生培養改革,面對壓力,他對身邊人說的從來都是:“你們做的事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出了問題我來負責。”
鐘揚多次提到,56個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的成員,他要為每個民族至少培養一名博士。他的藏族學生邊珍說:“鐘老師一直默默地守護著我們。以前遇到問題,我們就找他,他會說 ‘沒關系,我們一起想辦法’。遇到科研問題,任何時候發郵件給他,第二天早晨起床總能收到回復。鐘老師離開了,但是我讀完博士,會回到我的家鄉,像他一樣,為我的家鄉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