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
一部經典作品,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小編帶來《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1)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積淀了一年的淚水為他們而流,這淚水正是他們人生的閃光點。他們一個個十三億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執著堅持,用為事業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時刻冒死拼搏,在十三億國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兩個小時的直播,一個個精彩的而又有意思的節目讓活動一次次推上萬人矚目的高潮。我一定要像那些道德模范學習,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的冷暖安危,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干,樂在其中。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她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生活中我們在學校中撿起廢紙或垃圾,這些垃圾看是很小,但它危害著學校的空氣環境,也污染這大地。我們學習道德模范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說主動撿拾垃圾,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為上班勞累一天的爸爸媽媽泡上一杯熱茶,幫他們按按肩膀。
這些榜樣人物也激勵著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2)
《感動中國》,它讓我們知道了很多英雄事跡,每一個都催人淚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和張莉麗。
陳斌強,一名偉大的教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癡呆,所以,他決心將母親綁在身邊,騎著電瓶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同照顧1日,他的事跡經過廣泛傳播后,學校深被感動,決定將陳斌強的工作地點從鄉下調到了縣城。
看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已經有淚水在打了,我很敬佩他的孝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換作別人,5個星期恐怕就不行了,而他卻堅持了5年,他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最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媽媽,她卻沒有時間可以等了。”讓我霎時潸然淚下。
小時候,這根布條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長大了,這根布條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張莉麗,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教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年5月8日,她在失控的汽車沖向孩子時,猛地推開兩個孩子,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不過,現在已經逐漸康復。
別哭,孩子,那是你們人生最美的一課。你們的老師,她失去了雙腿,卻給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們不多,卻讓我們學會了很多。都說人生沒有彩排,可即便在面對那一刻,這也是她不變的選擇。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3)
“快,今天有《感動中國人物》,我要看!”我忙說到,“快,要開始啦!”
很快,我們看完了《感動中國人物》我很佩服其中的劉偉哥哥。他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
首先是雙手被雷劈斷了,后來他用盡全部的力量,鼓勵自己學習游泳,終于他喜歡上了游泳。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屋漏偏遇連夜色雨,結果又得了一種怪病,一運動就會全身出汗,有紅疹,看起來怪怪的,本來要參加游泳比賽奪奧運金牌的他,夢想破滅了!
一連串的打擊讓所有人都受不了,可是劉偉哥哥沒有放棄,他努力調整自己,重新選擇人生,漸漸地他又愛上了音樂,于是他用雙腳練習彈琴,終于棄游泳之后,又走上了音樂之路,而且做得異常出色!
聽了劉偉哥哥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雙手健全,樂器卻沒有劉偉哥哥學的好,也沒有劉偉哥哥學的快,真是應該好好學啊!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4)
看了這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真的很感動,觸動心靈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 的孩子 ,把無助的眼神 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不錯,她就是張平宜老師。有人說當老師就是每天講紀律,不怎么快樂 ,是不是這句話就是老師們的心聲呢?
不是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感覺 ,同樣,做一名老師應該用心 去體會教孩子們的快樂,聽到孩子們整整齊齊的說句:“老師,這堂課我學會了!”這便是老師的快樂。
張平宜老師竟然在生活艱難的麻風村里教沒有書讀的孩子們,“無助的眼神”“世界的希望”這不就是張平宜老師所期待的嗎?
有人還說“好人難做。”我倒覺得不是。當一位好人,其實就是隨手撿撿垃圾,給素不識路的老奶奶 指路,這,便是好人。就如那位阿姨,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居然受傷 了一只胳膊,值得我學習。
讓我學會堅持的是擁有 “隱形的翅膀”的大哥哥,因為小時候的意外 ,兩只胳膊離他而去,他哭過,怨過,罵過,后來他覺得人生活著就應該創造價值 ,于是他去參加艱難的游泳訓練,正在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準備參加奧運會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情,讓他不得不放下游泳這個夢想。
看到這里,我干脆索性捂住雙眼。原以為他會放棄,會自暴自棄,竟沒想到他沒哭、沒放棄、堅持自己的價值、夢想,他開始學音樂 、堅持適應用腳去彈鋼琴,最后,可想而知,他,成功 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做了一件事 ,可能會失敗 。但你不去做,一定會失敗。”人生活著就是為國家創作價值。這,便是理智的選擇 。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5)
擁抱空間站時代,自信的腳步最有力。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二號,中國載人航天的一路走來,證明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追逐夢想的自信正被錘煉地更加堅不可摧。這份自信,既體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從容按照自己的節奏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穩步推進航天“三步走”規劃,使得中國空間站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也反映在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到神舟十二號的發射,都提前宣布發射時間并精準到分。“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們臉上自信的微笑,無疑是最好的注腳。
實現飛天夢想,執著的堅守最珍貴。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飛行,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再到太空生活3個月之久,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是一次次開拓創新、飛天逐夢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飛天、開跑空間站建設“第一棒”的聶海勝,20多年來仍堅持訓練、時刻準備飛天;湯洪波等待11年,終于一飛沖天。對航天員來說,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艱苦的訓練,而在于初心不變、激情不改。如同劉伯明所說的,他從2008年到等待再次飛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執著歲月。
探索浩瀚宇宙,擔當的情懷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在近地軌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能夠極大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更考究一個國家的實力擔當。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牽引下,中國空間站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6)
成長是首歌也許每個人都不想長大,每個人都不想成長,但無論是誰都無法逃避的東西就是——成長。她帶著我來到學校的后山,在那里可以看到學校的全景。成熟、穩重、淵博?摘下那深紅的果,稻田里金色的喜悅,為你檫干額頭的汗,凝望你深情的笑。"瑞瑞小心啊。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里,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
沒錯,這就是于丹老師對兩位“菩薩老師”胡忠、謝曉君的高度評價,他們為了幫助西藏的孩子們而不惜千里迢迢,即使是產生了高原反應也不惜一切代價,說是老師,到不如說是母親,家長甚至保姆,他們是多么偉大、慈愛,正如杜玉波老師所評價:“他們的高原紅,是陽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熱血在臉上的體現...”高原紅體現了他們的堅持不懈,所做的舉動更體現了他們心靈的美麗。
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蓮。
這就是他們的博愛,這就是他們的高尚情懷,他們的種種事跡令我的心靈有了很大的震撼,令人為之動容、深受感觸。
感動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這花瓣就猶如兩位無私奉獻的老師,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動,往往只有這種不平凡才更加感動中國。
有一種溫暖叫感動,兩位老師的所作所為令我刻骨銘心,他們將會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盞指路“心”燈......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是你們的感動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溫暖。
《感動中國人物》的觀后感(精選篇7)
日前,央視網公布“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作為天津市和國家電網公司代表成功入圍。20__年1月31日前,“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接受公眾投票,市民可以到“央視網”為“中國好人”王婭投上寶貴的選票。
除王婭之外,“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還包括中國女排、四川森林消防員、曾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戰斗英雄張富清、獲得國家榮譽稱號勛章的樊錦詩等20名候選者。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用生命做慈善,畢生捐資助學,事跡質樸無華,傳遞了無私忘我、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榜樣,是新時代“普通人慈善”的典型代表,是“用生命之光點亮寒門學子求學之路”的最美國網人,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大愛無聲的傳統美德,生動反映了國家電網員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她的先進事跡在中央及地方新聞媒體、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傳遍大江南北,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產生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最溫暖的樣子”。在20__年第一期“中國好人榜”中,王婭名列榜首;今年5月,王婭當選天津市第六屆道德模范;9月,王婭獲評天津市“慈善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