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感動中國有感匯總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終于播出了,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觀看感動中國有感大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看感動中國有感1
“我希望能盡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這是一個小女孩說的話。
她是何玥,一個12歲的學生,在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雖然何玥離開了,但是她的生命還在愛中延續。
當我觀看這段視頻時,被何玥的行為感動了,可是,接下來,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如今,人心是如何,為什么捐獻器官的人就這么少?自己如若去世了,卻可以與另一個人一起存在于世上,讓另一個人因為你,可以繼續活在這美好的世界,這樣不好嗎?讓自己帶著別人的一份感動離去不好嗎?人心,真的如此冷漠,以至于,一個小女孩捐出器官,可以讓那么多人感動?!
我曾經去過醫院,看過許多因缺少器官的人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骨瘦如柴,像何玥這樣的人真少見。
當你也受一下這樣的痛苦,你是否也會簽上那器官捐獻同意書呢?
中國人重自我,輕社會,私民、小民意識根深蒂固,社會責任感差。在人們心目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陌生他人的漠不關心的觀念根深蒂固。
下面讓我們再看下面一則材料。數字顯示,目前大陸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萬人,其中只有約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供需比是1:150。比如,有30萬肝病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全國只能開展2000例左右的肝移植手術;約有100萬做血液透析的腎病患者,但每年只能開展三四千例腎移植手術。中國衛生部和紅十字會曾在一些省市試點開展人體器官捐獻,但效果并不理想,作為大陸10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城市之一,南京在試點的一年間竟沒有實現一例自愿器官捐獻。據統計,上海市捐出自己遺體的市民不足4000人。上海市全年死亡人數約10萬人左右,每年卻只有300人志愿捐獻遺體,百分比僅千分之三。
為他人做些什么吧,不圖名,不圖利,只為了良心,單純的愛,單純的奉獻,多美……
觀看感動中國有感2
晚上,我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盛典,十位在過去一年感動我們的最美的中國人在電視上和我們見面,傳遞給我們的是他們的正能量和深深的感動。
為了心中的“強軍夢”,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在荒涼的試驗基地默默奉獻,隱姓埋名30年,攻克無數科研難關。
依靠拾荒的微薄收入,山東“五保”老人劉盛蘭15年捐助百余位學生,只為一個熾烈的“助學夢”。
要愛每個病人,要對神圣職業投入全部感情。這個懸壺濟世的夢想,支撐著98歲的仁醫胡佩蘭在退休后仍連續坐診20年,每周出診6天,直至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這些至真至美的“追夢人”中,有3位早已為讀者所熟知,他們便是35年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心懷戰友深情、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陳俊貴。
“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評委會用“夢想花開”作為對“油菜花父子”的致敬結語;“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后陣地。”陳俊貴“心比金堅”的信義與深情,令在場觀眾灑下熱淚。
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繼承開國將軍遺志、全心服務群眾的革命老人龔全珍,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山西村官段愛平,在懸崖邊守護求學路的西藏墨脫教師格桑德吉,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他們的事跡或平凡,或偉大,卻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道德的感召。”《感動中國》欄目制片人朱波感慨。
這些感動著我們的人是我見過的最美的人,我希望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延續,希望他們的正能量可以在社會上傳遞,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美好!
觀看感動中國有感3
在電視機前看著《感動中國頒獎禮》,我的心情很復雜,我被那樣一種無聲的感動左右著,都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淚水已經彌漫了我整個臉龐。
2013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有的是從事國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有的是負責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則是“小人物”,他們中有些人為國家、民族貢獻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則是在看似波瀾不驚的平凡生活中贏得了尊重。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縱死終令汗竹香”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林俊德是一名軍人,他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2012年5月4日,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癥監護室。醒來后,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5月31日上午,已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眾人的攙抬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公桌,開始了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后的沖鋒......5小時后,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屏幕上永遠地消失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沖鋒。
正如他的頒獎詞那樣: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淚落,為了他們平凡而偉大的事跡;我想,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里蜇伏許久的豪情。
雖然,這只是一次評選,但卻點燃了全中國的熱情;雖然,這只是十個普通的人物,但卻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
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感動,來喚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有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物,來引領我們走向新的輝煌。
激動地看過《感動中國頒獎禮》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他們的這些行為符合了我們共同的價值標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符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那些感動我們的人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感動,更是一份愛,一份正能量,我相信只要我們傳播這份正能量,祖國的明天已經會更加美好!
觀看感動中國有感4
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有這么一群人在洗禮我們的靈魂,向我們傳播著正能量,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深深為之折服!
為了國力強大,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未曾見過自己的母親,父親直到去世,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這種定力,完全是信仰支撐的結果,體現出為了祖國既敢于一次流盡滿腔熱血,也甘愿一滴滴慢慢付出的精神。結果,中國成為世界上五個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而他有如深海中無聲的潛艇,以無窮的力量,讓沽名釣譽貪得無厭者相形見拙。又如百歲仁醫胡佩蘭,一生濟世不疲、風雨無阻,70歲退休之后,還連續坐診行醫20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如果為了個人發財,她不會經常給病人墊付醫藥費,也不會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50多個“希望書屋”。她生命中迸發的醫者仁愛的光輝,本身就是濟世的良藥,是打開醫患矛盾的鑰匙。
此外,無論是拾荒助學的劉盛蘭,為戰友守墓的陳俊貴,還是為了救人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年華但卻無怨無悔的方俊明......這些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正是以他們融入日常生活的言行,拂去灰塵露出真金的本色;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有了一面自照的鏡子,能夠照見靈魂深處的污垢。同時,他們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社會的希望,堅信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依然是社會主流的價值。
有人說,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還看這些?似乎在物欲橫流、道德迷失、金錢拜物、唯利是圖的今天,感動成了多余的東西。但正是因為有了種種不如意現象的存在,才更加彰顯了道德價值。誠如網友所言:每一年的感動中國,總是讓我們內心又一次受到洗禮,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還是如此的有愛。雖然我們已被這世態炎涼所累,雖然我們的生活中人性的流失處處可見,正是這一個個感動中國的英雄人物,就像一座座豐碑,點亮了我們的心靈。因此,我們向感動中國人物投去敬仰的目光,亦是對我們內心良知堅守的敬重。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讓我們的心靈被洗禮了,他們是一群最可愛的人,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感動中國的人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觀看感動中國有感5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帶著崇敬的心情,在眼淚中看完了感動中國的頒獎禮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要向他們致敬,這些人的面孔都很平凡,但是這些人做的事情卻一點都不平凡,他們在平凡中創造了偉大,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
容易被感動是人類的良知與天性使然,它只是向善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行善,把感動化為堅實的追隨與行動。只有真正行動起來,才能帶來道德的切實改變,“這個世界才會有愛而轉動”。
也許我們不具備科研潛質,不能像黃旭華、沈克泉、沈昌健那樣傾情研究;也許我們不是良醫,無法像胡佩蘭老人那樣終身行醫,治病救人;也許我們遇不到落水的兒童,不能像方俊明一樣不假思索,縱身一跳;也許我們不是良師,不能像龔全珍、格桑德吉一樣,獻身教育,愛生如子;也許我們并未身罹重癥,不是戰友給了“二次生命”的戰士,不是拾荒老人,不是村官,不是航天員......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他們愛國的情懷、執著的毅力、向善的追求、感恩的回饋、職業的操守、愛子的熾熱,進而多去感恩社會,熱愛職業,同情弱者,帶著感動,盡己所能,從點滴做起,去溫暖周圍的人,感動周圍的人。
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道德楷模的引領,也需要每一位國人的追隨與效仿。
國家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我們感動過,也哭過,接下來就趕緊行動起來吧,加入到感動中國的隊伍中去,用你的正能量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