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南京博物館觀后感
參觀完南京博物館后,我的心中滿是震撼之情。展列在博物館中不少珍貴的國家級文物令我大開眼界。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南京博物館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南京博物館觀后感1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二大博物院,它坐落于中山門旁,寬廣的
13萬占地面積令我嘆為觀止,大門上的飛檐似乎有上天之勢,飛馬石雕透露出英姿颯爽,渴望自由的神態。僅僅是正門,南博恢弘的氣勢就讓令人有許些怯步。
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物繁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杰地靈之
地。我好歹也是半個南京人,卻從未細細端詳過這靜靜安置在南京的建筑,人們總是在忙忙碌碌,總是馬不停蹄地向前看,似乎鮮有人回頭看一看歷史的腳步,時光的變遷。
青石板路隨著溫度的驟降變得冷冰冰,從腳下傳來的陣陣寒意仿
佛在時刻提醒我這里與并不是有騰騰熱氣的家、不是有朗朗書聲的學校,而是那些經歷了上百年歲月、出自地下的陰潮古物的歸屬地。厚重的歷史感隨著腳步逼近,有寒氣,也有慢慢老去的金屬氣息。
仿佛時光倒流重回歷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
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飾,看到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我不禁點頭稱贊。鎮院之寶乾隆的瓶子、奢華尊貴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更是珍貴到無已復制,代筆了文化歷史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飛躍時光的創造力。這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歷史知識的寶庫,帶
給我無限暇想,歷朝歷代的文物精品、工藝精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古代的燦爛文化,千百年歲月的滄桑遮掩不住它奪目的光華,體
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能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即使是冬天,也有郁郁蔥蔥的常青樹,綠葉后隱隱約約的紅墻青瓦、棱角分明的飛檐,無不在向我們訴說一個個來自遙遠古代的故事。南京博物館是一種情節,也是保留歷史的圣殿。
南京博物館觀后感2
今天我們參觀了位于中山門內的南京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位于中山門旁,遠遠望去,它古色古香。當我邁進南京博物館大門時,仿佛置身于五百年前。它,向我們展示了中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走進南京博物院大門,印入我眼簾的是兩個仿古的古典式建筑,門楣的大匾上鑲嵌著金字——“南京博物院”、“物華天寶”。進入“物華天寶”大廳,共有上下兩層,電子屏幕介紹有漆器、瓷器、陶器、云錦、青銅器??一共有12各不同的展區。
我們先參觀了玉器陳列館。這里展示的玉器可都是我國古代的杰出作品啊,象征著我國古代的繁榮昌盛和制造玉器的高超水平。每件玉器都巧奪天工。其中有一個很像聞名遐邇的和氏璧。它扁平圓形,中鉆圓孔。壁正背兩面遍飾美麗的花紋,花紋分內、外圈,外圈為變形龍鳳紋,內圈是谷紋,排列密布齊整,真是美輪美奐。還有一件銀縷玉衣也引起大家的關注,它是有無數個許許多多的如同麻將似的玉牌做的“戰袍”,而連接真玉牌的線是一根根銀光閃閃的銀絲,真是精品啊!同學門密密麻麻的圍在展臺邊,鼻子都貼在玻璃上了,久久不肯離去。
看著看著,我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覺中放慢了腳步,用心去細細地觀賞每一件工藝品。時光在飛快地流逝,但我卻渾然不覺,當我參觀過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氣,不由自主地贊嘆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憑著自己的雙手,請保留此標記制造出了這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工藝品!”
一進云錦陳列廳,就被精美的云錦驚呆了。威嚴富貴的龍袍最搶眼。龍袍寬大而又大氣,中間有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仿佛金龍在保護龍袍。南京云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參觀完南京博物院,我們被祖先的聰明才智、高超技藝、勤勞勇敢所震撼,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為而驕傲。“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既然古人都能做出這么多精妙絕倫的工藝品,那我們為什么不能呢?我們要在未知的“海洋”中不斷求索,造福人類。
南京博物館觀后感3
參觀南京博物院有感 今天我參觀了南京博物院,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化藝術與大自然的魅力。
穿過一片綠蔭向前,來到了藝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傅抱石先生的畫作,它們是那么栩栩如生,讓我忍不住駐足觀賞,再往里走是文淵廣場,那清澈的流水似流逝的時光,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那過去的事。
隨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遼代風格的建筑,這便是歷史館。初入歷史館內,遠古印象,史前神韻,新時期時代的文化遺存,琳瑯滿目的展品,出現在我的眼前,距今8000-4000年的陶器,玉器,數量令人震撼,目不暇接??這里陳列著新石器蘇州草鞋山,南京北陰陽營,常州圩墩,琢玉通靈,古文化的魅力盡在眼前。
來到博物館深處,這里陳列著廣為國內外游客所稱贊文物:盱眙出土的戰國金獸,它就像一塊磁鐵,讓我的目光無法從它的身上轉移。它曲腰團身,伏在地上,張牙露齒,神態警覺,眼睛炯炯有神。我閉上眼睛,在想象中見她兩眼射出寒光,吼聲震天,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不僅僅刻畫出了它的模樣,而且還入木三分地刻畫出它的靈魂;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土的銀縷玉衣;“廣陵王璽”金印;“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刻壁畫;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等。其中最令我們難忘的是出土于揚州市邗江區甘泉山的“廣陵王璽”金印,它別具一格、造型獨特,金印方形,印鈕為龜形,印文為陰刻“廣陵王璽”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南京博物院觀后感}.
使全印非常飽滿,流暢和諧。龜鈕鑄造比一般龜鈕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窩狀回字形圖案,邊緣及四足飾以圓珠紋,龜四足撐地,龜頸半伸半縮,形象可愛,實為漢印中的精品。
博物館的地下一樓是非遺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傳承人和相關資料都在那里呈現,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著看著,我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覺中放慢了腳步,用心去細細地觀賞每一件工藝品。時光在飛快地流逝,但我卻渾然不覺,當我參觀過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氣,不由自主地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在那一刻我的身心遠離了城市的喧噪,感受了古文化的寧靜和深邃,用一顆平靜的心來享受那一切,真的很美好。
南京博物館觀后感4
在看這次畫展之前,我一直以為水墨畫只能是黑色的,當時看見了多幅色彩鮮艷的花鳥圖,心里就在疑問,是否真的屬于水墨畫。回來后,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水墨畫,是中國繪畫的代表,也就是狹義的“國畫”,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后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
水墨畫是中國漢族特色較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其特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工具材料上來說,水墨畫具有水乳交融,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
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單調,意境豐富,從旁邊這幅圖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泛舟的兩個人、聳立的樓閣以及翻滾的江水,而遠處的風景只能依稀看出船的輪廓,通過留白勾勒出云
霧繚繞的山,恍若仙境。作者將山水之靈氣、{南京博物院觀后感}.
藝術之魅力,神奇地傳寫于林麓煙霏、洲渚
掩映、峰巒晦明的江南景色之中,時而筆跡
細致,時而潑墨大膽,將這美好的大好河山的秀麗景色神奇地收無限于尺寸之間,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雖然畫面只展現了這一角,卻
留給觀賞的人無盡的遐想。
大自然中所蘊含的無限生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的源泉。水墨畫稟愛自然,它將山石、樹木、云水、陰陽給予充分的體現。把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晦冥用情用意表達,實屬精湛。水墨畫有著幾千年文化與積墊,它以水墨為主,在宣紙上自然滲化,墨分五色,使得畫面美輪美奐。一幅好的水墨畫,不僅有傳神寫意的景物表現,還有章法、構圖、詩詞、書法、印章,使得水墨畫妙趣橫生,意味悠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是人類靈魂自由休憩的伊甸園。這些元素形成了中國繪畫獨特的審美價值。長期以來,水墨畫在東方繪畫史上獨領風騷,站在世界文化之巔峰。隨著時代的發展,水墨畫與世界審美觀相融合,以“水墨
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染,水墨交融,彩墨的結合,使畫面更現代、更加豐富明快,形成了新時代的中國畫,鮮亮和不凡。{南京博物院觀后感}.
右側為清代花鳥冊中我最喜歡的一幅。不是因為他畫的是我喜歡的花,而是因為,與其它畫不同的是,這幅畫不僅有植物,還多了動物,一只可愛的小螞蚱。
這幅畫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種不知名的
花朵,以至于它葉子上的脈絡、葉片邊緣處的鋸齒狀
的刺我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這幅圖展現的花給人
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絲毫沒有濃妝艷抹的俗氣,真
實自然。這幅畫的點睛之處便是這只小螞蚱,它黃褐
色的身體著實引人注目,也豐富了這幅畫的色彩,同
時,它讓死氣騰騰的畫面一下子活了起來,人們在欣
賞這幅畫時,仿佛可以想象到這只螞蚱在花上蹦來蹦
去,蹦來蹦去,搞得花朵隨著他的跳動而翩翩起舞的
畫面,真可謂余韻十足、饒有趣味。
南京博物館觀后感5
南京博物館位于中山門旁,遠遠望去,它古色古香。當我邁進南京博物館大門時,仿佛置身于五百年前,它,向我展示了中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在去博物院之前我對它也小小的了解了一番,現今以博物院命名的單位只有兩家,一家是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家就是我們南京博物院了。經二期擴建以后的南博形成“一院六館”的格局,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門前的石雕牢牢吸引了我,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石馬微抬前蹄,從它的眼神中流露出對自由奔騰的渴望,使我不禁抬頭看了看珍藏著悠久歷史文物的南京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觀后感}.
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甲骨文碎片。這批甲骨文結體勻整,線條遒勁,字 跡清晰,風格多樣,千奇百怪。它們不但造型美觀,而且精巧別致,更有甚者圖文并茂。這些甲骨文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更是成為世間不可多得的珍品。而玉器館、青銅館、云錦館、瓷器館中精美的工藝品更是令我目不暇接,驚嘆不已。 我走進了其中的金雕館,一邊走一邊看,忽然,我在一個名叫“金蟬玉葉”的金雕前放慢了腳步。這是一只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棲息在碧綠的玉葉上。被玉葉托舉的金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象在奏鳴。它那兩顆圓溜溜的大眼睛緊盯著遠方,仿佛在尋找自己的伙伴。我看著這只妙趣橫生的金蟬,心想:原來古人也有這么一份“童趣”啊。如果沒有那玻璃保護層,我早就伸手去摸摸這個可愛的小家伙了。
其次,我來到博物館深處,這里陳列著廣為國內外游客所稱贊文物:盱眙出土的戰國金獸,它就像一塊磁鐵,讓我的目光無法從它的身上轉移。它曲腰團身,伏在地上,張牙露齒, 神態警覺,眼睛炯炯有神。我閉上眼睛,在想象中見她兩眼射出寒光,吼聲震天,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不僅僅刻畫出了它的模樣,而且還入木三分地刻畫出它的靈魂;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土的銀縷玉衣;“廣陵王璽”金印;“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刻壁畫;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等。其中最令我們難忘的是出土于揚州市邗江區甘泉山的“廣陵王璽”金印,它別具一格、造型獨特,金印方形,印鈕為龜形,印文為陰刻“廣陵王璽”四字,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使全印非常飽滿,流暢和諧。龜鈕鑄造比一般龜鈕精工完美,背部雕以蜂窩狀回字形圖案,邊緣及四足飾以圓珠紋,龜四足撐地,龜頸半伸半縮,形象可愛, 實為漢印中的精品。懷著對歷史的敬仰,對文物的欣賞,我仔細的參觀了“六館”。其中我對歷史館和民國館的感觸最深,走在其中仿佛時光倒流重回歷史一般。看到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飾;看到先人們智慧的結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被其吸引。其中我最喜歡的的應該就是鎮院之寶乾隆的瓶子和奢華尊貴的金縷衣、銀縷玉衣。看著看著,我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覺中放慢了腳步,用心去細細地觀賞每一件工藝品。
時光在飛快地流逝,但我卻渾然不覺,當我參觀過所有的古物后深吸一口氣,不由自主地贊嘆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憑著自己的雙手制造出了這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工藝品!這些文物之寶代表了我國文化歷史的最高水平,讓人不禁贊嘆到這么精美的藝術 珍品就連有著高科技的現代人都未必能做的那樣惟妙惟肖,更何況當時的設備是過么簡陋, 而古人卻用它們的雙手的簡陋的工具做出了稀世珍寶,古人的智慧實在是實在讓人敬佩不已啊!看著看著,我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在不知不覺中放慢了腳步,用心去細細地觀賞每一件工藝品。時光在飛快地流逝,但我卻渾然不覺,當我參觀過所有的
古物后深吸一口氣,不由自主地贊嘆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可真了不起,憑著自己的雙手 制造出了這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工藝品!此行我最大的收獲便是多了一些對歷史的認識,歷史的理解,歷史的感悟,對我們國家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贊嘆。這次參觀體驗到了中華文化的瑰麗所在,感受到了中國古人精深的智慧。有些東西只有親自去感受了才能從中獲取感悟。
很多時候,只有切身感受,才能真正在這個物欲橫流、追求時尚與潮流的時代而不遺棄我們民族發展的根——中國傳統文化。至少在那一刻我的身心遠離了城市的喧噪,去掉了現代文化的痕跡,體驗了古文化的寧靜和深邃,用一顆平靜的心來享受那一切,從中體驗到了無限樂趣。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