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伏適合吃什么
馬上就要進入天氣最熱的三伏天了。暑熱最盛的三伏天,正是祛濕養脾的大好時機。電扇、空調有助于人們防暑降溫,但是過度貪涼,反而損傷陽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進入初伏適合吃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明起正式入伏
當前高溫熱浪持續席卷北方,氣象部門預測2023年或成為歷史上最熱夏季。7月10日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并預計7月10日白天,北京東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及浙江東部、福建東部等局地可達40℃以上。
與此同時,以熱字為招牌的“三伏天”即將開啟!今年是7月11日入伏,而且又是超長待機的40天,歷史觀測數據顯示江淮江南常年在這個時段高溫占比確實最高,名副其實的熱在“三伏”。
2023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10天)
初伏吃什么?
1、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如上海等初伏要吃餛飩,其實對于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上海人人有“初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
2、餃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3、湯面
入伏的第一天,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餛飩,廣州是吃湯面。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所以吃起來會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4、雞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的時候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一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方阿朱秋發寒病。
5、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最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夏至過后多久入伏
初伏也被稱之為入伏,是在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夏至過后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入伏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日子,以我國天干地支紀日法為標準,天干有10個數字,地支有12個數字,每年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了,所以,夏至日是入伏的關鍵標志。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就一共有四十天。
夏至入伏的計算方法
夏至三庚要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什么叫”三庚“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于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一年的時間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