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
最近的天氣一天比一天熱。出門建議穿著淺色、寬松及透氣的衣物,以減少吸熱,方便排汗及散熱。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上個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上個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
世界氣象組織的科學家表示,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份。2023年6月的平均溫度比1991-202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5攝氏度,打破了之前2019年6月的記錄。
高溫天氣容易使人出現哪些癥狀
高溫引發疾病一: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即我們所說的“中暑”。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的誘因。
專家建議,如果有人發生中暑,要將中暑者脫離高溫環境,迅速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將中暑者平臥,頭部抬高,松解衣扣。如果中暑者已神志清醒,并無惡心、嘔吐,可飲用含鹽的清涼飲料、茶水、綠豆湯等,以起到既降溫、又補充血容量的作用。預防中暑。
應盡量不在烈日下暴曬,出門時最好戴寬檐帽或撐把傘,宜穿透氣易散熱的衣服;別等到口渴才喝水,流汗多最好多喝淡鹽水;高溫天工作時間不宜過長,強度不宜過大,保證睡眠充足;在家中和隨身準備一些中暑藥物,如藿香正氣水等。
高溫引發疾病二:頸椎病
夏季天氣悶熱,有時陰雨連綿,氣壓的反復變化,使身體的正常運轉收到外接干擾,如果再遇冷風一刺激,就會使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造成后關節紊亂。此外,上班族大多有這樣的共同點:工作時間緊,壓力大,活動時間少,室內環境差,長時間伏案工作,頻繁使用電腦等,這些行為、習慣都易引發頸椎病。
專家建議,頸椎病可以預防,比如首先要加強跑步、游泳等全身運動,增進頸椎和全身骨骼、關節的健康。其次,每天做頸部旋轉,讓頸椎朝不同的方向活動,并在每個方向停留五六秒鐘,增進肌肉對頸椎的保護能力。如果頸部出現長時間疼痛、手發麻、走路步態異常等早期頸椎病變癥狀,應及時找頸椎外科或脊柱外科診治。
高溫引發疾病三:腦血管病
桑拿天氣壓低,天熱人體出汗多,這種天氣會導致突發性眩暈、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病患者增多。在空氣流通不好、氣壓低時,容易出現腦供血不足,從而出現胸悶、頭暈等癥狀。當氣溫達到35攝氏度時,加上出汗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血液黏稠會誘發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甚至猝死。
專家建議,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基礎病的老年人在這種天氣里最好少去人多、空氣流通不好的場所,并注意按醫囑服藥。老年人不論感覺口渴不渴,都要多飲水。要多喝涼白開,不要喝飲料,當出汗特別多時,可以喝些淡鹽水。
最好減少使用空調的時間,以手搖扇取涼為好。應特別重視中風先兆,一般來說,頭昏、頭痛、半身麻木、酸軟無力、頻頻打哈欠等都是中風前的預兆,這些癥狀明顯時,切不可視為一般的感冒或疲勞,一定要速去醫院求診。
高溫引發疾病四:皮膚病
進入7月份以來,皮膚科門診患者絡繹不絕。根據某醫院公布的近期門診情況看,夏季高發的皮膚病主要有過敏性疾病(濕疹、蕁麻疹)、真菌性感染(手足癬、股癬)、日光性皮炎等幾種。過敏性皮炎最為常見,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因紫外線、芒果、菠蘿等水果可能引發此病。
皮膚專家表示,伏天的特點是溫度高、濕度大、紫外線強烈,要想預防過敏性皮炎,就要注意盡量避免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的'日曬。若需較長時間暴露于日光下時,盡量穿長袖衣褲,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外出涂防曬霜,即使有遮陽傘或帽。
也要涂上防曬霜。對芒果、菠蘿等可能引起過敏的水果不食或少食。另外,在這種天氣條件下,真菌繁殖能力增強,以致腳癬、手癬、股癬、汗斑患者增多,病情加重。
因此,要增加皮膚清潔次數,盡量保持干燥和清爽,穿寬松、吸汗的衣物,以防汗液增多,霉菌滋生導致或加重感染。還可以給脖頸、腋窩、肘窩等部位撲痱子粉、爽身粉,癥狀嚴重者可以使用干燥收斂和抗真菌的藥物。
高溫引發疾病五:熱傷風
炎熱的夏天,有些人會出現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口干舌燥等一系列癥狀。這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熱傷風”。風熱之邪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夏季往往夾有暑、濕,故在患熱傷風的同時,兼有身熱有汗出而熱不解,頭脹如蒙,胸悶、泛惡、胃口差、口淡而粘等癥狀。
專家提醒,熱傷風要以預防為主,首先應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抵抗力。要養成經常性戶外活動習慣。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和人衛生。室內應經常開窗,使空氣新鮮。同時個人要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時間。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注意勞逸結合,工作上要避免長期處于過度疲勞狀態,也要有所節制。飲食以清淡為主,忌油膩辛辣燥熱之物。多吃些水果,苦瓜、蘿卜等理氣、去濕、清熱的新鮮蔬菜。
發熱在37.5度以下的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飲溫開水,吃點藿香正氣和清熱解毒的中藥,一般2-3天即可痊愈。發熱在37.5度以上,并伴有咽痛、咳嗽、濃痰者需及時到醫院就醫。
高溫引發疾病六:腸胃病
夏季各種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而人們喜進食生冷食物,因此最易引發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急性胃炎等胃腸道疾病。同時,不少市民喜歡在夏季飲用冰冷飲品,但冰冷飲品可使人體的腸胃道溫度突然下降,毛細血管驟然收縮,從而誘發胃腸炎。
高溫天氣中暑的主要癥狀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2、輕度中暑:除上述癥狀外,體溫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躺解衣、降溫、補充水和鹽分,可于數小時內恢復
3、重度中暑:
(1)熱痙攣:是一種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可能與鈉鹽丟失相關。熱痙攣常發生于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量過大時,大量出汗且僅補水者。臨床表現為于訓練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熱痙攣有時易與熱衰竭時過度通氣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現手足痙攣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2)熱衰竭:指熱應激后,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嚴重熱應激情況下,體液、體鈉丟失過多,水、電解質紊亂,但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臨床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有時可表現出肌肉痙攣、體位性眩暈和暈厥。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熱衰竭如得不到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預防中暑的四種方式有哪些?
一、運動要適量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練確實可以提高人體心肺功能,還能鍛煉人的意志力,以熱逼寒,恢復陽氣。但是要注意防暑,在確保安全條件下進行。最好選擇在早上或者傍晚進行,要注意做好散熱措施、隨時補水。初練者要循序漸進,不要突然練得太猛。
二、及時補水
空氣中溫度達到33度時,人體自然轉態下就會出汗,而三伏天,日均氣溫都等達到35度左右,最高氣溫能達到38度以上,所以,出汗較多,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對于運動的人,出汗量更大,可以喝些淡淡的鹽水,或者綠豆鹽水,也可以多吃些瓜果來補充水分。飲食方面注意以清淡為主。
三、空調溫度不要開太低
室內空調溫度開得太低,倒是內外溫差較大,人們進出比較頻繁,人體調節功能下降,所以容易中暑。所以建議空調溫度以25——26度為宜。
生活經歷分享:三伏天,如果去擠公交,很容易中暑
我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有幾次下午出門辦事,坐公交車,居然會暈車。以前從來沒有過暈車的經歷。其實是中暑的一種表現。因為公交車內空調開得很低,而室外溫度很高,下車那一瞬間,吐了。如果你原本就容易暈車,那么三伏天要注意少出門。
四、合理睡眠
也許你會疑惑,中暑跟晚上睡覺有什么關系。其實關系很大,因為夏天經常出現失眠的情況,而晚上時間本來就很短,睡眠不好,人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抵抗力下降。很多時候早上起床就有昏昏沉沉的感覺。白天如果在高溫條件下,就特別容易中暑。所以好的睡眠也能防止中暑。
熱射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主要病因
1、環境溫度過高:人體能從外界環境獲取熱量。
2、產熱增加:重體力勞動、發熱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和應用某些藥物(如苯丙胺)使產熱增加。
3、散熱障礙:如濕度大、肥胖、穿透氣不良衣服或無風天氣等。
4、汗腺功能障礙:人體主要通過皮膚汗腺散熱,系統性硬化病、廣泛皮膚瘢痕或先天性無汗癥、抗膽堿能藥或濫用毒品可抑制出汗。
二、誘發因素
1、個體因素:
(1)患者發熱、感冒、胃腸炎、腹瀉、嘔吐等導致脫水。
(2)患者平時睡眠不足,缺乏熱習服訓練使身體素質下降。
(3)患者肥胖并且有低血鉀等疾病。
2、組織因素:與體能不相適應的訓練計劃,不適當的訓練和休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