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去濕氣最佳時機
“濕氣不走,又肥又丑”絕不是夸大其詞,如果體內有濕氣,他們一般就會是那群喝水都會胖的人,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三伏天里去濕氣最佳時機最新,歡迎閱讀!
三伏天里去濕氣最佳時機
有句老話:胖人多濕,瘦人多氣。一部分胖人之所以會胖,多半是因為體內濕氣重,水分不能及時排除,日積月累的水濕就會堆積在腹部和腿部,整個人看起來就變成臃腫,當體內的濕氣跟脂肪堆一起,就完成了胖人的進化史了!
所以,有時候減肥的人會遇到,先祛濕再減肥的處理方式。體內有了濕氣,不僅僅會造成肥胖,同時也會嚴重危害到身體健康系統,很容易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嚴重者會形成惡性腫瘤。
濕氣是什么?
濕氣,其實就是說的寒濕,中醫上又叫做痰濕、濕寒。中醫學上認為,自然界中的氣候潮濕、食肉等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過重的主要來源,體內濕邪過重,也容易造成陽氣損傷。
“痰”,多是指人體內的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滯狀態的一種體質類型。具有痰濕體質的人容易胖其實就是因為體內的痰濕粘滯特點,在體內已經形成淤堵,從而影響了代謝;
寒濕入體,多數人理解為在南方潮濕等地,并且往往是夏季最容易產生濕氣。其實說到寒濕之氣,究其原因,其外在因素,主要跟居住的環境有關,比如居住的地方常年潮濕,或者淋雨涉水等;
而內在的因素,在于飲食生活習慣的影響,包括生冷飲食、水果蔬菜的不當偏好,以及飲酒甜食等。
如果詳細劃分可以主要歸結為以下的三點:
由外而內,入侵體內形成濕氣,例如經常淋雨、穿潮濕未干的衣服以及氣候冷穿衣少等;
飲食不當產生體內濕氣,例如夏天貪涼,出多了冷飲傷及脾臟,影響體內的水分排出,導致滯留在體內形成濕氣;
脾胃虛弱,氣血虧虛,如果脾胃的功能失常,引起運化功能的減弱或者不足時,體內的水濕氣不能及時運化,也會淤積成濕氣,呈現出亞健康的狀態。
因此,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起居的環境,都可以對體內的濕氣進行調節。
濕氣重的人,離不開這7個表現
都說現在的環境下大部分是亞健康群體,十個人當中大概有九個是濕氣重的人,濕氣問題以及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濕氣呢?下面七個癥狀,可作為參考:
容易犯困,總是睡不醒,早晨起床會有頭暈目眩感覺,頭發易出油,可能會患有脂溢性脫發等癥狀;
體型肥胖者居多,身體的濕氣越重,體型越胖,并且脾胃功能比較弱,處于虛寒狀態,常常是油光滿面,臉上容易長痘,皮膚上出濕疹等;
舌苔厚膩,并且舌體肥大,兩面有齒痕,看上去就多濕氣,口中粘膩;
早晨刷牙會有惡心之感,感覺嗓子里有異物,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
沒有食欲,貪涼食,吃一點就會出現飽腹感,但胃腸不好,出現胃堵塞和腹脹,長期滯留在消化系統,可能出現便秘情況,也容易發生口臭現象;
出現陰囊濕潤時伴有瘙癢癥狀,大便不成形,或干或稀,粘滯不暢,廁所難以沖洗干凈,夜尿多,渾濁變黃;
雙腿無力,膝關節疼痛,手腳易出汗,易長“小水皰”,可能還會出現腳氣。
如果出現上面的癥狀,三個以上就說明你可能有很重的濕氣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引起重視,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進行診治。
患有濕氣的人,可以嘗試下面這些常用的中成藥,都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開始出現皮膚發癢——膚癢顆粒;
濕氣已經比較嚴重,食少,痰多,腹脹便秘——六君子丸;
出現皮膚長痘、濕疹——當歸苦參丸;
濕氣開始造成頭發油膩,皮膚出油,舌苔厚膩——二陳丸;
濕氣較重,咳氣短,乏力便秘——參苓白術丸;
濕氣嚴重,出現體倦乏力,大便堵塞瀉不出,在肛門出有明顯墜落感——補中益氣丸;
濕氣造成腹痛泄瀉,大便粘滯,小便黃——葛根芩連丸;
濕氣較重,胃口不好,胃脹大,吃涼的食物會加重,嘔吐酸水——香砂養胃丸。
隨著現代經濟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快節奏高強度的負荷下,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脾胃虛寒、寒濕狀態,同時身體也容易出現各種疲勞、腸胃不適、衰老等癥狀。
三伏天里去濕氣最佳時機
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整個三伏天都適宜進行祛濕。
三伏天是全年中溫度最高的一段時期,在三伏天的時候,天氣十分的炎熱,而且三伏天還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間段,此時進行祛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調理起來也會容易一點,今年的三伏天時間如下:
今年初伏時間表:7月16號(星期六)~7月25號(星期一),總共為十天;
今年中伏時間表:7月26號(星期二)~8月14號(星期日),總共為二十天;
今年末伏時間表:8月15號(星期一)~8月25號(星期四)出伏,總共為十天。
建議三伏天的時候,可以每天進行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也能服用一些茶飲來幫助祛濕,或者通過飲食方面來調理,也能適當進行拔罐或者艾灸去除身體內的濕氣。
三伏天里去濕氣好處有哪些
如果三伏天外界天氣炎熱,排濕寒可以幫助人體祛濕散寒,改善寒濕引起的癥狀,建議患者在三伏天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其他治療。此外,還能清熱燥濕、養生美體、滋養護腦等。建議堅持泡腳,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營養,積極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保證充足睡眠,規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