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
嗩吶藝人本是有極高的地位的,吹《百鳥朝鳳》時,應該是做在正中央的太師椅上,接受叩拜的,而焦三爺就是那個被叩拜的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1
電影《百鳥朝鳳》說的是傳統手藝吹嗩吶傳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寫寫感想。
1,這是一部注定不賣座的電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頭,缺少激情碰撞的場景,一個電影院一天就安排一兩個場次,它,可能不適合在電影院中用銀幕表達,在燈光下捧著紙書細品應該是它更合適的欣賞形式。
2,一個擁有嗩吶匠夢想但無法實現的父親,把嗩吶匠的夢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這段讓我莫名想起來前幾天看過的《無聲告白》這本書,只不過游天鳴比莉迪亞幸運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點去助力他們的人生。
3,焦三爺的德藝雙馨、師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欽佩。一對老實樸素又有傲骨的鄉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準則和標準,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嗩吶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在他們眼中,那是一生的驕傲和守候,值得用鮮血乃至生命去捍衛。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還好,他們有了游天鳴去傳承這份精神。
4,洋樂隊慢慢搶了嗩吶班的飯碗,大家舉步維艱。從坐太師椅到沒了拜師禮,再到另謀生路打工斷指的、打工肺癆的,在悲情背后其實是一個普世性的沉重問題:傳統的如何與時俱進?何為時,如何進?時,就是時代的車輪帶動的大勢,代表著生產力的進步,代表著思想的進步,代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隨著信息的流動越來越順暢,任何行業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競爭,今天是洋樂隊,明天就是錄音機,后天就是在線音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么如何進呢?有時候,有些老物件就會慢慢沉淀在歷史長河里吧,這就是事實,因為它生長的土壤已經變了(紅白喜事的形式已經徹底變化了)。如果說轉機,那就是用這份“德”,守住這份“藝”,換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民俗民樂也罷)再去慢慢發芽吧。
5,總體而言,這是洗滌內心的一部片子,當我們習慣在喧鬧的街市中大步急奔,當我們習慣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爾停下來,想想為什么也是好的。
《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2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匠的故事。嗩吶作為一種中國樂器,是古時候的禮制的延續。紅白喜事,不同場合、不同社會地位,排場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過世,吹四臺,富貴人家吹八臺,而德高望重者過世才可吹奏“百鳥朝鳳”——一首難度高、氣勢渾厚的大悲之樂。
電影開始時的1983年,還是嗩吶匠備受尊重的年代。但與其說尊重的嗩吶匠,不如說尊重的是“禮”。那時候的婚禮請嗩吶班來演奏,是要對嗩吶師行迎師禮的。主角焦三,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尊重的嗩吶匠。因為在無雙鎮,只有他的焦家班會吹“百鳥朝鳳”。
但焦師傅逐漸老去,他需要把手藝傳給一個“把嗩吶吹進骨頭縫兒”里的人。這個人就是他剛收的小徒弟,游天鳴。游天鳴十幾歲到焦師傅家,從吸水學起,到學會用嗩吶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鳥叫,最終二十幾歲學成“百鳥朝鳳”,從師傅手中接過焦家班,自立門戶為游家班。
游天鳴自立門戶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全國都在搞經濟建設,大家一致向“錢”看。老輩兒的規矩,婚禮喪禮的禮制,都沒人在意了。嗩吶匠作為禮制產物,自然也不再有當初的江湖地位。游鴻明自立門戶后的第一次活兒,是小學同學的婚禮。演奏時的太師椅變成了長板凳,入門時的迎師禮變成了大紅包。導演用鈔票,展現了物質對精神的侵蝕。
有人看過電影后說備受鼓勵,要開始保護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我當然不否認這點,嗩吶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民俗樂器,更不用說背后的禮制曾經是非常先進的國家、社會制度。但看過電影中令我感觸頗深,幾次落淚的不是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而是我看到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應該怎樣”的信念的時候他的人生狀態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準備去看這部電影,你不要想著這是一部拍中國嗩吶匠的電影。你可以把嗩吶換成小提琴,換成油畫筆,甚至換成壽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東西,不要去從嗩吶中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就僅僅是看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喜歡到極致,是一種什么狀態。
電影中兩個場景觸動我最深,恰好體現了這種匠人和個人的精神。
第一個場景,是游天鳴和小師弟藍玉在草房里睡著了不慎失火。天鳴從火中搶出了師弟的嗩吶,但火勢太大,天鳴來不及拿自己的嗩吶。焦師傅聞聲趕來,看到天鳴手中空無一物,藍玉手里的嗩吶完好無損,憤怒難忍給了天鳴一個耳光,厲聲說道:“告訴你的嗩吶離口不離手,嗩吶呢!”天鳴老實不敢說話,藍玉見狀向師傅解釋到,自己的嗩吶是天鳴從火力搶回來的。焦師傅聽完便消了氣。
《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3
寒假中,我觀看了吳天明導演的作品《百鳥朝鳳》。
該影片講述了在陜西的無雙鎮里,吹嗩吶這項民間藝術,不止于娛樂,更是用在了喪事上,以示對故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的吹八臺,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而整個無雙鎮,唯有焦三爺會吹這“百鳥朝鳳”。
年幼的游天明成為了焦三爺眾徒弟中的一員。但他肯吃苦,勤于練習,師傅更看重的、他所擁有的便是他骨子里對嗩吶的喜愛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游天明成了唯一習得“百鳥朝鳳”的接班人。但后來,隨著西洋樂器的沖擊到來,適逢大事,村民們越來越少的選擇請嗩吶班,而是選擇更震撼的西洋樂隊。游天明不愿嗩吶就此沒落,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影片結尾,云天明成功申遺,成為了嗩吶非遺繼承人。
這部影片給我的震撼與感動,絕不僅限于其畫面的寬闊、人物內心的細膩、背景音樂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多樣性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四面八方的外來文化,不斷沖擊世界甚至改變著中國傳統文化。從歡樂圣誕節到情人節,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火,而傳統的中國節日卻漸行漸遠。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樂道,特別是圣誕節,無論大街小巷,熱鬧程度,有增無減;中國傳統節日日漸清淡,端午重陽元宵,越來越不被重視,在電影院,美國大片、日本動漫成了眾多觀眾的選擇,國產片卻常被冠以“爛片”的稱號……
對此,我們要做的是保護與繼承。可以改變的是文化的內容,但不可以改變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邁且患有肺癆的焦三爺為演奏百鳥朝鳳,一口鮮血噴出,這是對藝術的堅守,更是對文化的獻身!正如焦三爺所言:“這秦川大地,不能沒有嗩吶!”我們傳承的文化,是隨著血液繼承下來的一種品質。回看當今,各種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影片、節目譬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不斷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開始了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學習……“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的人,才能拼了命把這活兒保住,傳下去!”只要我們擁有繼承的熱情與堅定的信念,相信傳統的種子定會在天朝大地上永遠生根發芽!
影片到最后,在師傅焦三爺墳前,游天明滿懷悲痛地奏響了驚天動地的“百鳥朝鳳”云霧中,師傅坐在太師椅上,微笑地看著徒弟,面容驕傲地聽完了整曲,罷了,起身,頭也不回地消失在遠方……
那一刻,我意識到,傳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4
走進電影院,約坐了一半人,我心略感寬慰。朋友圈里說這是部業界良心電影,我心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這部影片。
在一聲聲如泣如訴的嗩吶聲中,影片結束了,可是大多數人并沒有立即起身,仿佛還沉浸在影片那讓人無法言說的情緒里。我想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點吧,它總會給觀者留下思索體會的空間,讓人從中感悟到靈魂深處的一種東西!
我亦毛發挺立,久久沉浸其中。片中焦師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沒有嗩吶”振聾發聵。嗩吶是本土樂器,它本是先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能抒發自身情懷的工具,與那土地上的人們精神息息相通,見證表達著那塊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更是人們精神價值的一片守護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鳥朝鳳”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聽的,所以當查家子孫用高價請求焦師傅給其當了四十年的村支書父親吹“百鳥朝鳳”時,焦師傅斷然拒絕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間將村里其他四個姓氏人家全擠走了,德性不夠。而當竇家請嗩吶班時,焦師傅主動提出要給竇老爺子吹“百鳥朝鳳”,原因是老爺子生前“抗過日,打過土匪,領人修大壩時被砸斷四根肋骨,稱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嗩吶班已是那土地上傳統價值體系的堅守者——以德為重,而不以金錢權勢論英雄。而學習“百鳥朝鳳”的人也必須是人品好。從另一意義上說,嗩吶若在,那塊土地上的精神就還在,嗩吶若亡,那塊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于這樣的認識,焦師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嗩吶精神的“百鳥朝鳳”傳承下去。他那句“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才能把嗩吶傳承下去,才會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的話深入骨髓,道盡了文化傳承的精髓。我想“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的生命已和嗩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才會有內在的一種真正的堅守。如焦師傅,如游天鳴,他們是被嗩吶精神化了的人,因為對嗩吶的熱愛,讓他們有了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當外在誘惑撲面而來時,他們能高貴地選擇說不!
可是時代的洪流滾滾,現代化的進程,西式樂隊的涌入和流行歌曲的興起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感觀,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們拋下自家家當,迅速地擁向那西式樂隊,現在那個場面還刺得我心疼:人們用迷戀地眼神看著臺上穿著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滿是艷羨之色。欲望的閘門一開,不可遏制,這是一次東西方文明的沖撞,如同一聲響雷,擊得游天鳴魂差點都飛了,是焦師傅一聲大喝,讓他又振作了起來。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嗩吶班黯然而歸。更要命的是,人們紅白喜事已很少請嗩吶班了,轉而請西式樂隊了,生存都成問題的嗩吶班人心喚散也在情理之中了,游天鳴的幾個師兄都進城打工了。
為了嗩吶班能延續,焦師傅不顧重病在身,強吹嗩吶,口噴鮮血,臨命終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嗩吶班重建,并把家里的牛賣掉為游天鳴籌建資金。
影片最后,游天鳴站在師傅墳前獨自吹“百鳥朝鳳”給師傅聽,仿佛看到師傅那獨自遠行的背影漸行漸遠,只有一聲聲嗩吶泣血泣淚。
嗩吶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沒有交待,只是游天鳴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個吹瑣吶的人,已淪為街邊乞丐,讓人無限感傷。其實何止嗩吶,多少傳統工藝,傳統匠人,傳統優秀文化都面臨和嗩吶同樣的命運,在西方物質文明的強勢沖擊下,我們丟下了自家寶藏去跟風,可是沒了自家精神領地的人們真的幸福了嗎?答案是沒有!出去打工的二師兄一年時間里頭發已花白,手指被機器碾掉一個;三師兄一年時間里在棉瓦廠里務工便得了肺病;藍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更遙遠的未來。嗩吶班從地位受人尊崇到淪為街邊乞丐,這其中巨大變遷誰之過?讓人難過的是,朋支圈里傳《百鳥朝鳳》的導演跪求大家進影院的微信,這樣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內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們每個人珍視自己的寶貝,重視我們的傳統,嗩吶匠人是不會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會沒有的!我們輕易能讓外國大片賺得腦滿缽肥,為什么不能讓自己土地上的好東西也能有個稍微好點的生存環境?
焦師傅如同一個智者,說出了那句“要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你有嗎?
北宋張載的話在我耳邊激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百鳥朝鳳》電影觀后感5
在上映之初就,就急忙的去看了《百鳥朝鳳》,因為覺得它在院線一定命短,怕失去了在電影院內觀賞的機會。看完本來并無太多感想,可前幾天突然看到了影片的制片人下跪求排片的新聞,反響很大,票房逆襲,這才努力提起精神,好好思考一下這部電影。先說那天去看電影,因為在下跪事件之前,所以在買票的時候發現排片率的確非常可憐,大多數影院一天只有兩場,分別排在大早和半夜。因為本片是有曲江投資,所以西安有兩家曲江旗下影院都給予了全天排片的待遇,這才順利的去看了電影。令人意外的是,與想象的不同,影廳內入座不少觀眾,人數甚至多于之前看《荒野獵人》了。
我之前并不了解吳天明,也不了解第四代導演,但對于能看到這樣的作品感到很難得,尤其在現在浮躁的大環境中,更覺得難能可貴。不過看完之后,電影給我的感覺,如同片中的嗩吶匠人一樣,顯得過于“老派”,老派的劇本、剪輯、和手法,還有那關于正付局長的笑料,甚至特效都做得很老派。在這個時代,這部電影就像片中的嗩吶一樣,是匠活,但格格不入。
在影片中,每到了吹奏嗩吶的場景,電影就采用背景音樂配合演員表演的形式,對比起《爆裂鼓手》中實拍的演奏場面(雖然有很多替身鏡頭),顯得毫無力度,不過焦三爺醉酒時獨自吹奏的戲,倒顯有些味道,當然這與演員的表演也有很大關系。片中一直在強調的曲子“百鳥朝鳳”,經過前半部分的渲染讓人很是期待,最后終于吹奏“百鳥朝鳳”時,我卻失望的發現演員的動作與背景音樂甚至不能很好的合上節奏,十分出戲,最后也未能聽完全曲。在師徒關系處理的方面,有些地方我也覺得不算合理,雖然焦三爺說他之所以給主角傳授“百鳥朝鳳”是看到主角扶起父親時的眼淚,但在其中我并不能很好的能體會到這種心情,很多地方更會感到“因為游天鳴是主角,所以他才能這樣”的心理。總之,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就像之前所說的“老派”,現在看來,都顯得有些勉強。
全片的表演最出彩的必然是出演焦三爺的陶澤如了,他把焦三爺嚴厲不失溫情,頑固而又執著守衛著傳統文化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導演也通過了這個角色,訴說了自己的擔憂,這是對未來,對傳統文化甚至對電影的擔憂,并且是很絕望的。影片結尾并沒有給嗩吶人留下任何希望,焦三爺看似德高望重,最后為他送行的卻只有主角一人,就連尋常的四臺八臺,也沒法湊齊。主角一人苦苦的堅守著嗩吶,焦三爺的確沒有看走眼,但他又能在這洪流中堅持多久,如果順應劇情發展到現在(2016年),主角又會變成怎樣呢。傳統文化的衰退,是悲哀,也是必然。文化是要順應時代的,否則無法在歷史長河中生存下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多都是在漫長的農耕文化中發展而來,儀式感較重,背負著人們對于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吃飽穿暖這樣的美好期許,而在當代社會,除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對于擺脫了農耕文化的人們,那些簡單樸素的需求對于我們似乎也沒那么重要了。失去了儀式感的嗩吶聲,也注定會慢慢被人遺忘,以后也許只能在片中提到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或者民俗演出中才能聽到了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師娘這個角色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第一次見到小時候的主角給他遞水的樣子,半夜送食物的樣子,像主角師弟告別時微微揮手的樣子,的卻是是那種陜西農村女性性淳樸善良的形象,讓我想起了已經去世的姥姥,感覺很親切。其他的角色,相比之下就表現平平,出演童年時期的小演員的有些靈氣,但主角長大之后,卻比較木訥,表演顯得刻意。片中還有一處應該西安人才能發現的穿幫,如果沒記錯的話,主角去西安應該是在1992年,這時在一個拍攝鐘樓的鏡頭出現了鐘樓地下通道的出入口,而鐘樓地下通道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說實話這是一個無關緊要細節,但我還是認為在一部導演是陜西人并且又有曲江參與的影片中,這種情況不該出現。
總的來說,《百鳥朝鳳》值得一看,雖然它沒有我之前預期的那么好,但也談不上失望。昨天看到在下跪事件之后,《百鳥朝鳳》的票房已破千萬。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可憐營銷,哪怕這的確是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擔憂而下跪。一身傲骨,就像片中嗩吶班和洋樂隊沖突時一樣,不僅打不過別人,連嗩吶也折掉了,吳天明導演泉下有知的話又會作何感想呢。但從結果來看,這一跪又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人們也似乎也開始從無盡的娛樂中清醒過來,紛紛關注起了這讓人無法輕松的嚴肅電影。對此,我覺得這也只是眾人一時熱潮擺了,過不了多久,這些擔憂的言論就會從朋友圈、微博里消失。而真正的情景,則更有可能是最近看的另一側消息:今年北京電影節上,塔科夫斯基的電影票全部售罄,可在觀影時,觀眾紛紛抱怨看不懂,睡著,或是用手機查影評。如果變成這樣,我覺得還不如讓這些電影少些關注,去讓真正熱愛電影的人,有機會看到看到那些優秀的作品,而不是淪為讓人去裝腔作勢的資本。當然,《百鳥朝鳳》和上述情況也不一樣,首先我不會說它是一部文藝電影,這些年“文藝”承載了太多不屬于它的意義,《百鳥朝鳳》只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和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它沒有先鋒的實驗態度,也想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它只是不想逗你笑,也不想讓你爽,想嚴肅地去講一個故事罷了。
如今,《百鳥朝鳳》受到了很多關注,排片率大增,票房也變得很可觀。但這真的是一種慘勝,是由導演的去世以及制片人的下跪換來的,更不提前期還有眾多明星賣力推廣,甚至我覺得《百鳥朝鳳》此時已經承載了超出電影素質本身的贊譽,與之前的無人問津相比,真讓人哭笑不得。如果說一部電影,或是我們的傳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人銘記,那我想它還是會在時間長河中,慢慢被我們遺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