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觀后感范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鳥朝鳳》觀后感1
突然發現每每需要推薦的都是國產片。它們其實并不差,但是缺乏關注度,尤其是這種非商業片性質的。
但我直接跟大家說,你們都去看吧!如果擔心文藝片會悶,但《百鳥朝鳳》作為一部笑點頻出的文藝片,看點還會少嗎——不僅全程無尿點,小時候的男主簡直演技爆棚,極據表現力,真真是把角色演活了。他現在還不到16歲呢,不過儼然已經能當小男神了……
電影是大師絕唱,導演吳天明在完成拍攝后的一個月離世,恰好這也是一部關于逝去的電影,是對民間藝術的挽歌。電影興許算不得完美,但一點都不妨礙它優秀,因為走心。
故事發生在農村,大片的田地與質樸建筑,畫面充滿著天然的美感。那就是七八十年代,即便沒有關于那時的經歷,也能感受到這份獨屬中國的味道。
片子的劇情張馳有度,是很舒服的節奏,沒有什么造作,仿佛一切就這么自然,那就是生活。只是隨著時代變遷,嗩吶這一倍受尊敬的藝術變成了如今的凋零,讓人宛惜的同時,更多是匠人的匠心的敬佩。
吳天明導演是電影的匠人,焦三爺是嗩吶的匠人。在這里也不得不說,陶澤如不愧是表演藝術家,演得實在太好,尤其是醉酒后吹嗩吶那段,神了。
《百鳥朝鳳》因為后續資金缺乏,拖了兩年才上映。方勵先生本不是電影的制片人,只是為電影奔走的志愿者,雖然半個電影圈的人都在為這部影片發聲,最終方勵先生還是下跪了求排期,這實屬無奈,也莫名的悲哀。但這并不是電影的失敗,早在《百鳥朝鳳》公映之前,它已經獲得了多個大獎和極高評價。
現在離電影下線大概還有不到兩周時間,在微博看到一句話:今后的人生你還有很多的英雄大片可以看,但這樣優秀的藝術電影過了就沒有了。情懷也需要有人買單,否則一樣會湮沒在商業市場中。在這一場較量里,沒有觀眾的支持,它很難勝利。同時我也希望,以后優秀的國產藝術電影,不要再靠下跪來求排期和票房。
《百鳥朝鳳》觀后感2
以前曾看過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當現在老師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我馬上就想到了它。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陜西的無雙鎮里,吹嗩吶已被運用到喪事中——道德平庸者只有獨奏,中等的吹四臺,上等的吹八臺,只有德高望重者才給吹“百鳥朝鳳”。年幼的游天鳴拜整個無雙鎮中唯一會吹“百鳥朝鳳”的人——焦三爺為師,并在他的眾多弟子中憑借肯吃苦的勁頭與高尚的人格脫穎而出,習得了“百鳥朝鳳”。但隨著西洋文化的沖擊,適逢大事,人們都選擇新穎的西洋樂隊;眾多師兄也紛紛選擇進城打工,只剩游天鳴在一個以賣藝為生的嗩吶匠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但他沒有放棄,在師傅的目前吹響了“百鳥朝鳳”。
看完整部影片后,導演對人物性格的表現,人物感情線索的安排令我震驚。電影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強大的,例如,焦師傅為了不讓嗩吶沒落,帶著病也要吹響嗩吶,只為讓徒弟可以接過他的擔子,將嗩吶傳承下去。
當今的世界文化多樣化,我國也不例外:外國的文化在國內落根發芽,中國本土文化得以保留。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人們越來越多地去關注國外文化,反而忽略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各種外國節日,如感恩節、圣誕節等越來越火,無論大街小巷都人山人海;國外的科幻片、動漫受到人人追捧,而國內的電影卻被叫成“爛片”……
對此,我們應做好保護與傳承,不讓文化遺產流失。影片中,焦師傅身患肺癆卻依然吹響嗩吶,吐出一口鮮血,這是對藝術的堅守,也是對文化的堅守。正如焦師傅所說:“這秦川大地,不能沒有嗩吶!”我們自己的文化,決不能讓它毀在自己手上!“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方能拼了命地把這活保住,傳下去!”只要我們以熱情與堅定地信念面對它,我們一定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百鳥朝鳳》觀后感3
《百鳥朝鳳》是一部講述百年傳承的嗩吶幫從興到衰的過程。電影用生動的故事以及性格鮮明的人物,調動觀眾的思路與情緒:嚴厲但有情懷的焦師傅,勤奮好學并堅持不懈的游天鳴,天賦凜然的藍玉,善良好心的焦師娘……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已經漸漸忘卻了中國百年的傳統文化。面對這一切,焦師傅不止一次說:"別讓嗩吶在這里絕種",我認為這句話就像是"別讓中國文化在這里絕種"一樣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鳴成年后,和妹妹、藍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這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烈日當頭,街上的人紛紛打起傘來。這時,藍玉說:"天鳴,你就別干這行了,趕緊在這里找個工作吧。"游天鳴卻說:"不用了,我曾跟師父發誓過。"正走著,看到一名嗩吶藝人吹著嗩吶,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身前放著一個碗——這名嗩吶藝人在乞討。這時,有兩個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錢扔在那名藝人的碗里,然后藝人連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兩個人連看都沒看他。那一刻,游天鳴漆黑的眸子里竄出了一絲憤怒的火苗。我從游天鳴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傷以及驚訝——為什么中國的嗩吶藝術會淪落到這種地步?為什么中國的傳統文化淪落到當街乞討的地步?游天鳴一直把"嗩吶是給自己吹的,不是給別人吹的"當成吹嗩吶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礙于旁人,他一定會沖上去質問他:"難道嗩吶是用來乞討的嗎?難道中國的文化只是用來在別人面前乞憐的嗎?"
我知道,西洋的東西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卻不能被它蒙蔽雙眼,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拋到腦后。我們應該自省一下,很多時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方式,他們總是把眼前的新鮮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記了是什么在身后鋪墊著他們如今的生活。他們總是有一個愚蠢的想法:保護非物質或物質文化遺產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們普通人就過好每一天就行了。這種想法在當今社會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實并不重要了,我們能做的僅僅是盡力建設傳統文化與時代共存的中國吧!
《百鳥朝鳳》觀后感4
當嗩吶聲響起的時候,傳承工匠精神的故事開始了......
父親強迫不愿當嗩吶匠的天鳴拜師焦三爺,而焦三爺也因一滴淚收下了天賦不足的小子天鳴當學徒。在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對他的怨恨變成深深的依戀時,
嗩吶便在天鳴的心中扎下了根,這是父親的期望也是傳承的開始。
在天鳴和藍玉的比較下,師傅放棄了聰敏活潑的藍玉,而選擇誠實穩重的天鳴。在望著藍玉倔強離去時的背影,天鳴發現自己成為習得“百鳥朝鳳”唯一的接班人,傳承嗩吶的重擔就落在了自己的肩上,這是長大的責任也是傳承的繼續。
“智者無言宿儒淚,余音繞梁青松心”,當師兄弟因時代的變化和生活的艱辛而放棄嗩吶時,天鳴卻堅持對師傅的誓言保持著對嗩吶的執著。在師傅的墓前,他高聲的吹著驚天動地的“百鳥朝鳳”為師傅送行,在云霧中他又看到師傅嚴肅的面孔和放心離去的背影,這是他技精而通靈的表現也是傳承有序的肯定。
伴隨著百鳥朝鳳的嗩吶聲和師傅漸行漸遠的背影,故事結束了,卻給人無限的思考。
在電影《百鳥朝鳳》中,我看到了焦三爺技藝的高超以及對傳承嗩吶的執著,看到了天鳴骨子里對嗩吶的喜愛和高尚的人格以及對初衷的堅持。天鳴高喊“我吸上來了,我吸上來了......”,這是他堅持不放棄的必然結果,也是努力有了回報后的喜悅,也是天鳴成為“百鳥朝鳳”接班人的映照。焦三爺高呼“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對“中國不能沒有工匠精神”的呼喚,也是我們血液傳承的一種品質。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多樣性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四面八方的外來文化,不斷沖擊世界甚至改變著中國傳統文化。正如焦三爺所言:“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的人,才能拼了命把這活兒保住,傳下去!”只要我們像天鳴一樣擁有繼承的熱情與堅定的信念,相信傳統的種子一定會在中國大地上永遠生根發芽!
加勒股份正是秉承著“不造假,不作惡”為企業核心價值觀,以“工匠精神”為指引,不斷創新與進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持之以恒的工匠傳承,深入骨頭縫里的工藝制造,加勒正綻放著迷人的芬芳。
《百鳥朝鳳》觀后感5
“鳳凰已逝,但百鳥皆鳴”,返璞歸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實的影視風格,色彩濃郁的傳統民俗特色,悲天憫人的哀婉樂曲,讓這部《百鳥朝鳳》——大導演吳天明的遺作呈現了經典。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八百里秦川上的無雙鎮,老一輩的嗩吶師父焦三傳藝給徒弟游天鳴,希望他將這門民間手藝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但在現代化大潮的裹挾下時代風尚發生轉向,嗩吶班子無以為繼、四散衰敗。時常100分鐘的電影,隨著情節的發展,我的內心一次次震撼。師父焦三爺說“嗩吶是個匠活”,吹嗩吶人自稱嗩吶匠,而不是嗩吶藝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與魂。
傳統行當有它的倫理和規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行高于技藝。表面看起來嚴肅古板,一身傲氣,實則是一位熱血、善良、重情重義的嗩吶師父焦三,在挑選嗩吶徒弟的過程中,盡顯其苛刻,一開始天鳴差點因為天賦不夠被拒之門外,學徒過程中吹奏的悟性也不如師弟藍玉,最后卻從師父手里接過整個嗩吶班,就是因為品行純良。天鳴問師父你為什么會收下我,師父說:“是因為你父親摔倒時,你眼里流下的一滴淚。”我想也是因為他的善良和熱情,因為他的勤奮和執著,用蘆葦稈吸水練功,哪怕是風吹雨打,并不間歇;因為他的不那么精明,因為他在大火中幫師弟搶出了師弟的嗩吶而犧牲了自己那把碰都不讓別人碰的嗩吶。畢竟嗩吶班的接班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天賦秉異技藝高超的演奏者,更需要一個堅韌隱忍赤膽忠心的傳承人。匠人精神大概正是這樣一種心無旁騖的風骨,一種一生懸命的魂髓。
我們一邊心疼傳統文化的消失殆盡,一邊又鄙夷固執老派的匠人精神,一生只專注一件事不要說常常養不活自己,就連最起碼的基本尊重也得不到。管樂沒有錯,靡靡之音沒有錯,甚至管樂取代嗩吶也沒有錯,潮流就是這樣洶涌,時代就是這樣更迭,但我們是否可以給傳統文化和匠人精神一點時間和空間,不要讓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都斷了根絕了后。大浪淘沙,形式可能消失,但精神終將不朽。
我感動,為這部《百鳥朝鳳》,我期待,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我虔誠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記住自己的初心,堅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動,用最真實的心靈寫照,去捍衛我們的心靈。
《百鳥朝鳳》觀后感6
看《百鳥朝鳳》,自始至終,一種沉痛的感覺,出了影院,廣場上的廣場舞音樂更顯得格外刺耳,有一種想馬上逃離的感覺。片中的影像歷歷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獲,我說:“天鳴不如藍玉聰明,但割麥子很認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嗩吶,他的師傅收他做徒弟是因為他爸爸頭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順。”
爸爸分享說:“我們爺爺也是嗩吶匠那時候可是很高貴的職業,村里沒有幾個人會的,村里人很尊重,現在都被遺忘了。”
早上到學校,跟老師說:老師,你會不會吹嗩吶?我想學。么非這小子想傳承這門藝術?影片展現出一種傳承,師道和孝道的傳承,主人翁游天鳴開始不愿吹嗩吶,為了爸爸的一個愿望,去學吹,為了師傅的,一句誓言,去傳承嗩吶。焦師傅,挑徒弟也是觀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擔當,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觀察一個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親帶天鳴去拜師的畫面,父親對師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師的決心。焦師傅一句:“磕什么頭?這頭不是誰都能磕的。”說明了傳承的嚴謹。徒弟收七八個,其中有天資聰穎的藍玉,卻未曾教授嗩吶的頂尖作品《百鳥朝鳳》,要挑選什么樣的人,是為中華文化的負責任。焦師傅的智慧是我們老師該具備的,識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人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經的信仰都移情別戀了,曾經的嗩吶匠們都更改了行業,連天鳴的父親也要求兒子改行,但是焦師傅在最后時刻想的是嗩吶的傳承,而游天鳴一直守著信念不改,《百鳥朝鳳》只吹給德行高的人。焦師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鳥朝鳳》
沉重之余,也萬分慶幸,慶幸我們伏羲教育正是從根本出發,教人倫,順人性,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傳承,將來會有千萬個游天鳴來改變社會,那就是我們的伏羲娃。
《百鳥朝鳳》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