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600字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首播,片中“焉支村”就是以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村為基礎原型,節目播出后,引起拍攝地梨園村村民廣泛關注,大家無論是為劇情、還是為劇中家鄉的面貌都齊點贊。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1
3月16日晚9時,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甘肅省委宣傳部指導支持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首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通過網絡、電視、移動客戶端等方式準時收看,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這部劇一經播出,在網友中間也炸開了鍋。網友們表示這部劇切合時代主旋律,能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很不錯,同時也對劇情展開激烈討論,并表示很期待接下來的劇情。有網友留言:“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真是太感人了,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樣,我們要汲取榜樣的力量,牢記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讓老百姓脫貧致富過好日子。”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貼近生活,以其極強的時代針對性和巨大的現實教育意義,讓高臺縣廣大干部群眾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大家一致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積極貢獻力量。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搬遷的故事展開,是一部緊貼我國農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的主旋律正能量精品力作。不僅生動反映了西部地區特別是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講述了西部貧困地區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而且同時也展現了張掖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風土人情、濃郁的鄉村氣息。對于宣傳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宣傳西部地區推進精準脫貧的新舉措好辦法,宣傳基層干部及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生動實踐,鼓舞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2
3月16日,由咸陽市申請立項并參與聯合攝制、出品的大型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1套晚九點檔首播,作為2020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這部劇一經播出,就收獲了觀眾的好評。
“該劇以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為背景,生動反映了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為我們紀檢監察干部鼓舞了干勁。”
“感覺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看電視劇的同時也讓我們壓力倍增,如何通過完善監督制度,推動清廉鎮村建設,助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是我們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紀檢監察干部觀劇后,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悉,今年以來,縣紀委監委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著力糾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目前已公布4批共30個關于農村項目資金管理不規范等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對4起侵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通報曝光,引導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履職盡責,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這部電視劇通過講述村支書與縣委書記為解決長期不能脫貧的“焉支村”與富裕的“丹霞村”合二為一所產生的激烈矛盾,最后從“貧困村”轉變為“首富村”的故事。生動、鮮活地展現了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農村面貌和農民精神風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反映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第一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經驗。
作為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脫貧劇,將鏡頭聚焦于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嶄新視角,給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還將當下大熱的“生態移民”、“生態旅游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匯其中,是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的時代變革的最強音。劇中不乏咸陽元素、西部風情。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3
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登陸CCTV-1黃金檔,開播首日就攬獲好評,“這才是最適合這個時候看的振奮人心的電視劇。” “終于來了,就等這部了!”網友們紛紛趕來圍觀!
為家鄉打call
張掖老鄉全都來了!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當張掖丹霞以色彩繽紛、五彩斑斕的視覺沖擊亮相熒屏時,引來了觀眾的驚嘆:“滿屏都是福利,每一幀都是明信片啊!”
驚艷觀眾的又豈止張掖的丹霞美景,更讓人感動的還有張掖人民的熱情好客!熱心又淳樸的他們紛紛趕來為自己的家鄉打call,邀請大家前來游覽,字里行間全都是興奮與自豪!
視覺上的極致美感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亮點之一,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自帶濃郁的中國西部美學特征。
劇中,雖然只相隔十幾里路,焉支村的土墻陋屋和丹霞村的智能化新農村小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既是對貧困地區現實變化的刻畫,也是對脫貧攻堅成就的展示。
導演白永成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他將自己對家鄉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一個都不能少》的創作中:“小時候家里確實條件不好,自己走出來了總想為家鄉做點什么。除了切實想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朋友脫貧,更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家鄉,我熱愛的這片土地。”
“第一集一開始,色彩斑斕的丹霞地貌就鋪陳在觀眾的眼前,太平鼓隊在山間打鼓的畫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現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和西北漢子的豪邁。”導演白永成說,“希望通過《一個都不能少》將當地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為甘肅的新名片。”
劇情強勢吸睛
觀眾“在線催更”
除了絕美的西部風光,引人入勝的劇情更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在已經播出的劇情中,為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縣最富裕的丹霞村要與貧困村焉支村結成對子村。然而,兩村積怨很深,在豐收節上就摩擦不斷、矛盾升級……
有觀眾評價:“劇情節奏、矛盾沖突此起彼伏,兩位村支書性格不同,兩位老戲骨同臺飆戲更是精彩非常。”
短短一集,不僅將人物關系交代得清清楚楚,也展現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有了第一集的鋪墊,觀眾們更加期待后續劇情的發展方向,紛紛留言“在線催更”、“搬好小馬扎,坐等更新!”、 “一集哪兒夠我看的啊,快更新吧。”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4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首播,片中“焉支村”就是以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村為基礎原型,節目播出后,引起拍攝地梨園村村民廣泛關注,大家無論是為劇情、還是為劇中家鄉的面貌都齊點贊。
“《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期待了很久,終于在中央一套播出,我們也準時進行了收看,第一集感覺非常的接地氣,里面出現了許多熟悉的面孔,感到非常親切。以前生活在農村,感覺哪兒都是土,也沒覺得有多好。但透過鏡頭,看起來我們村還是很美的,我們生活在這里感到很幸福。”梨園村村民張燕梅說。
這部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主旋律電視劇,在展示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全面展現了張掖多彩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風土人情、濃郁的鄉村氣息。作為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拍攝地之一——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村在拍攝過程中有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記者走訪了該村部分群眾。
梨園村文書薛生友告訴記者,《一個都不能少》劇組在梨園村拍攝了15天,場景有雨景、夜景,也有白天拍攝的,場景不同拍攝的場地也不同。在拍攝過程中得到了全村群眾的大力支持,全村參與群演村民達300多人次,大家抱著新奇好玩的態度,連看帶參演。劇組看上那戶農家的房屋,大家都會踴躍把自己的家具、實物騰出來,供劇組拍攝使用。其中拍攝山洪地質泥石流災害,需要房屋倒塌的場景,一易地扶貧搬遷戶得知消息后,主動把老宅相讓,提供給劇組拍攝。不僅是提供房屋,劇組需要什么樣的道具、需要發動什么的機器,村民也積極提供,熱情對接。
村民張文榮說,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能在梨園村拍攝,是我們村的榮幸,我們應該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現在電視劇在央視平臺播出,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梨園村,我們感到很自豪。
梨園村黨支部書記宋繼文表示:“該劇的播出給了我們很大的激勵,下一步我們要做好產業發展文章,圍繞穩定玉米制種、做大做強草畜、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全面走向富裕。”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分享5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教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后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教師恪守著自我的承諾,想方設法最終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著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理解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后,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在理解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本事。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提高。雖然,此刻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并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的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后的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于學校,無緣于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職責是多么的重大,任務是多么的艱巨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當珍惜自我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理解教育,長大后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我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完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