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的觀后感想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但電影的幕幕畫面不僅反應了印度社會教育,也將犀利的鏡頭對焦在中國、在世界的教育問題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起跑線》的觀后感想,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1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場電影:《起跑線》
講述的是一個關于父母為孩子找學校的事:拉吉夫婦有一個女兒叫:皮雅,皮雅因為語言的問題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為皮雅說印地語。被認為是貧民窟的孩子。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婦二人可以說絞盡腦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關系力量。因為在他們的國家里也同樣有下面這樣的現實:好的學校都想進,但是好學校名額是有限的,而有關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為了讓皮雅上好學校拉吉夫婦二人進行了搬家,為此專門買了新房子。因為男主人公是服裝店老板,而學校說一般不接收店鋪老板的孩子,于是兩個人開始身份轉換,兩人打扮成上流社會人士的樣子。因為從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學校必須留一定的配額給貧困的孩子。為了能蹭上對于貧困人口家庭的名額,一家人裝作貧民的樣子,偽裝搬進了貧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過了檢查,皮雅進入了全市最好的學校。可是,他們剝奪了另一個孩子上學的權力,拉吉覺得良心過不去自覺的告訴了校長,想讓校長把自己女兒的名字去掉,讓那個窮孩子來上學。可沒想到校長不但沒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讓那個窮孩子上學。這時,拉吉既無奈又氣憤。因為,那個窮孩子的父親曾幫助過拉吉一家通過學校的檢查,而那位孩子的父親卻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窮人。
在一次家長會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把公立學校的一些窮孩子帶到了家長會的舞臺上,表演了一場震撼的節目。當拉吉起哄讓這些家長為這些孩子喝彩時,掌聲和尖叫聲熱烈而又持久。可當拉吉告訴那些家長這些學生其實是公立學校的孩子時,原本熱鬧的大廳里變得鴉雀無聲。沒有掌聲,更沒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長表達了內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長的陰謀,當面告訴那學家長現在就要給皮雅轉到公立學校。拉吉走下臺時,拉吉的夫人米圖鼓起了掌聲。
影片到這里就結束了,讓我懂得了人不能虛偽,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誠實!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2
起跑線上的較量,是一位中國老師帶著自己的學生到日本的石武小學一起就餐拍下的照片,做成了視頻。
老師剛剛帶著學生進入飯堂 ,就看見日本的小學生井然有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動筷子,等到我們的學生開始吃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吃飯。而且有的小學生在幫著飯堂做飯、端牛奶。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飯堂,每到吃飯的時間同學們就一窩蜂似的沖進飯堂,而且還很不安靜,干什么的都有,整個飯堂都亂糟糟的,哪里能說得上是井然有序。再看看人家日本小學生,多么安靜,多么懂得待客之禮。
之后,他們開始就餐了。這時,幾個小女孩開始幫忙把中國小學生和老師桌上的牛奶解開,然后分類扔進了兩個不同的垃圾箱。在解開牛奶后,每一個日本小學生都把自己碗里的飯吃得一粒米也不剩,并且為了不把牛奶瓶打碎,他們都把牛奶瓶橫著放在餐盤的一邊。再看看我們中國小學生這邊,碗里,都是剩菜剩湯,牛奶瓶站立在餐盤的一角,看起來搖搖欲墜。從這就可以看出中國小學生和日本小學生的素質問題了,這就讓我想起了一條廣告,中國人一年浪費的糧食,可以足夠讓兩億人一年吃的飯。想一想,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數字啊!再想想,全國有多少人吃不上飯啊!我們卻這樣浪費!
再看看日本小學吃完飯后都干些什么,首先,每一個日本小學生都沒有閑著,都在幫忙清理飯桌和飯碗。再想想我們自己,這些日本小學生做的事,在我們中國,往往是那些在廚房里工作的大娘做的事情,我們自己是不是該感到自愧不如,是不是該向日本的小學生學習。這就是我們和日本小學生起跑線上的差距,如果在這起跑線上的較量,我們不能勝利的話,以后中國該怎么辦?難道還是像原來一樣被別的國家欺負嗎?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樣,那我們就應該去超越他們,和他們做的一樣。希望大家以后都可以向日本小朋友一樣,不要被他們超越。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3
起跑線,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難養,教育資源的搶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為人父母的緊迫感,真是貫穿中外啊。 這似乎是富人的煩惱,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去達到目的;窮人似乎沒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順其自然吧。這也許也是富人為啥是富人,而窮人只能是窮人的原因吧!可是,窮人有啥辦法呢,生活就是這樣對待我,為了生存,為了溫飽我已用盡全身的力氣,哪有余力去做別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并不想這樣,可是不得不。盡管如此,我還要十分善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鄰居的孩子湊學費。除了善良,我一無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無論窮富,只要為人,都要保持這樣一個心,已區別于獸。善良善良,人人都說,可從未有人給它一個度,一個框架。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請不要太善良。你拿了一袋米,分給無米下鍋的鄰居一點,是善良。你冒著生命危險給鄰居的孩子湊學費,完全不考慮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將上學的孩子怎么辦?是善?但是這種為善行為值得提倡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請先把自己照顧好,人有時候自私點好,況且這種自私不危害旁人。自己一無所有,還把機會讓給別人,只能怒其不爭,不哀其不幸。
最近江歌的事情鬧得沸沸騰騰,朋友,閨蜜又變成一個讓人生畏的存在。我在你無家可歸的時候收留你,在你和人沖突的時候保護你,可你呢,躲在門后,聽著我的尖叫無所作為,你說是害怕牽制了你的行動。可是,我不害怕嗎?在車站等你到凌晨,我不害怕嗎?在外面給你的男朋友理論,我不害怕嗎?可是,我還是做了。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啊,友誼給了我力量,善良給了我理由。江歌啊,你沒有錯。但是多么希望你不是那么善良,朋友的前男友一直糾纏,朋友都害怕了。你不曾了解那個男生,可是朋友的怯懦告訴你那不是個善茬,你也許應該報警,或是讓你的朋友尋求家人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出頭。我只是希望如此,但是,我知道你沒有錯。錯的是你的朋友。錯的是這個總是讓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社會。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4
剛才,看了一個短片,叫《起跑線上的較量》,這部短片是講的是中國專家帶著自己的學生到日本武石小學交流,不與日本小學生交流,直接不知道什么叫“輸在起跑線上”。
在日本,大人對小孩要求嚴格,不溺愛小孩子,武石小學的午餐既簡單,味道又一般,可是,孩子們都吃的干干凈凈的,不剩下一粒米,不放過一滴湯。專家剛進來的時候,看見一些比我們個子小的小孩子,他們看起來是一年級的他們提著一個比水桶還沉的牛奶箱進來了,當專家問他們是誰的時候,翻譯說,他們在幫食堂里的廚子干活兒,每天都會抽簽抽到一個班,有些時候,會連續好幾天都抽到一個班,他們也不抱怨。日本的小孩,在等著專家和他的翻譯以及他的學生們,如果他們不來,日本的小孩就不動筷子,日本的小孩非常懂禮儀。日本學生送給國家代表隊的禮物是一個用畫筆親自畫的帽子。一個日本女學生幫專家解開了牛奶的繩子,還幫一些中國學生解開了繩子,好懂得禮儀呀!中國的學生一解開繩子,就有日本學生來收拾瓶蓋和繩子。塑料包裝要放到1號垃圾桶里,紙質包裝要放到2號垃圾桶里。我們中國人問:“你們快樂嗎?”他們說:“快樂!”他們問我們中國人同樣的問題,國家代表隊的學生們卻有的沉默,有的說:“不快樂!”這一點,明顯看出了中國小孩子的不知足有多么的嚴重。日本學生基本上所有人都把飯菜吃光了,雖然《憫農》這首詩是中國人寫的,但是看起來,日本人貌似比中國人了解這一句了解的更透徹!!!!!看到短片里的中國學生剩飯剩菜有這么多,作為中國人讀后感 ,我
都感到臉紅。吃完飯后,很多日本學生都自覺的搶著活兒干,有的雖然是低年級小朋友,可是卻如此的有邏輯性!!他們不用老師分配干什么活,他們直接自己找活兒干!這一點,他們的一年級都比我們五年級學生做得好!連一個一年級的女生都提著和水桶差不多沉的大號飯桶!
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向日本學生學習,不然,我們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5
關于教育孩子,總能引發深思,為孩子鋪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來,可問題是:能預想孩子的未來嗎?這是看完《起跑線》,在腦海中縈繞的問題。
印度片《起跑線》是一部輕松喜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進入前五名的私立學校讀書,首先是充大頭,扮演有錢人試圖進入上流社會,卻被懷疑,融入不進去,可這一個方法沒有如愿取得學位,于是就扮演窮人,住進貧民窟,試圖得到給與貧民的優惠政策而取得學位,這一個方法真的讓他們如愿取得了極少數的給與貧民的學位,卻失去珍貴平實的貧民友情。
故事很簡單,卻能窺探出每一個家庭存有的問題孩子的教育。父母們千古不變的想法就是,孩子進入名校就能學好、就能取得好的發展,就像電影中媽媽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覺得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一連串可怕的預想,都源于沒有進入到好的學校,這一個被父母們稱為起跑線的東西,進而引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爭取,為了爭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們不惜拋棄原有舒服的樣子,去裝飾本不屬于自己的他人,這真的是成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了,這注定是一個悲劇,于己于人都是一個悲劇,于己來說,預想孩子的未來是由身為父母的自己出發,而不是源于孩子,這其實就是父母的夢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證明父母的預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來嗎?于人來說,就像電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話一樣: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筑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當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產階級有錢人想方設法擠進所謂好的學校,為孩子鋪排好的未來的時候,無疑就成為偷竊者,偷竊李穎屬于他人的教育權利,于人而言,那是殘忍的卻是無奈的,因為始終斗不過。
其實,預想孩子的未來,為孩子鋪排一切,助推孩子站于起跑線上,都只不過在物質條件上給與實現,所謂的起跑線也只不過是生活條件,所謂孩子的未來也只不過父母們的預想,生活條件是否富有還是貧窮,都不是成為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條件之一,父母們的預想也不是定義孩子未來的預測之一,為何不能遵照孩子原有的秉性,給與孩子原有的條件,讓孩子依照原來發展呢?
《起跑線》的觀后感想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公安奪冠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