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觀后感范文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的導演就是吳天明。還有一部很有名的《變臉》,也出自吳天明。可以看出,《百鳥朝鳳》的故事與舊作《變臉》相似,也是一個關于傳統藝術消亡的故事。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百鳥朝鳳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百鳥朝鳳觀后感1
師父非師傅,更與老師有本質上的區別。父母給我們生命,而師父給的是人生。師父是用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他自己的靈魂教會你走好人生之路。而當今這個時代,師父都成師傅。工人階級的專用稱呼,更高級的就是老師了。老師是個職業,更加成就了人性丑惡的一面。與中國傳統中的師父一詞有天壤之別。電影中這一個世代相傳的嗩吶匠焦三爺,用生命演義了傳承,演義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師父。他雖固執,但仁愛,有骨氣,愛憎分明,有操德,個性鮮明。他愛他的嗩吶,愛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愛他的徒弟,唯獨不愛他自己。這幾乎是中國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共有的性格特點。他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得,是吹給自己的,要吹到骨頭縫里,不能讓嗩吶沒了。”這經典的語言,只有師父才能說的出來。因為這個聲音來自他的靈魂,而不是嘴唇。
我的骨科師父世代相傳,她的一生只收了我這么一個徒弟。我常問師父為啥不多收徒弟,師父經常笑而不語。有一天師父說:“孩呀,咱家這個手藝是救人的,這么多代了,都是傳女不傳男。你大姐(師父的親生女兒)人品不好,不能傳給她,會害人的。我以為我要把這手藝帶到棺材里了呢,結果沒想到遇到了你。咱娘倆有緣,你這孩子心眼好,有德性,又會內科,你學會這個手藝能治病救人,不會瞎了咱們家祖輩名聲。雖然違背了祖訓,但我想她們會理解的,孩呀,她們都看著你呢,千萬不要為了錢去救人!”我聽到這淚奔了,從此再沒問師父為啥不多收徒弟。現在師父不在了,這話卻從不敢忘記,如同那電影里的游天鳴。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很多與師父的點滴生活,我幾乎一直在流淚看完這部電影,沒有拜過師父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感情。金錢至上的中國人靈魂深處是什么?我說不好,但一個頭磕在地上,一句師父,一個承諾,一種精神,便成就了我生命的全部!是與血液容在一起的,誓死捍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敢忘記師父的教誨和自己的誓言!師父說你要勇敢的做一個殉道者!
百鳥朝鳳,鳳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衛和守護著光明和希望的靈物。只有鳳凰才會涅盤,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爺走了,孤零零一座墳迎著余輝,百鳥朝鳳就下了,嗩吶才能繼續著它的生命的光輝。
百鳥朝鳳觀后感2
那天下著雨,看完電影之后覺得下雨的氣氛很契合電影的主題。有些許失落,但無可奈何。關于電影講的什么已經無須贅述了。我想說的是一個一百多年以來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強勢沖擊后該何去何從?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最深層次的內涵吧。
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一直統治者中國大地,正如嗩吶以前在無雙鎮有著絕對的統治權威。在各種儀式中,人們對嗩吶匠畢恭畢敬,要行拜師禮,嗩吶匠要坐在太師椅上,底下黑壓壓跪倒一片,我認為這象征了中國文化在傳統中的絕對統治地位。嗩吶匠有四臺,有八臺,最高的就是百鳥朝鳳。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規格不同,根據的就是事主的德行。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內核“禮”的反映。“禮”是準則,是秩序,是有等級的。中國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錢有勢,不配享有“百鳥朝鳳”。這兩點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
但世道變了,人心不古,無雙鎮來了西洋音樂,裹挾著電子、娛樂、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樂來勢洶洶。人們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過去,感到新鮮,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東西眼看著就要保不住了,嗩吶匠報之以更猛烈的吹奏,發出聲嘶力竭的吶喊,但無濟于事,人們反而嫌其吵鬧,引來了小鎮青年的群毆。更可甚者,與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嗩吶匠已經淪落成街頭賣藝人,靠別人的接濟過活。死守著嗩吶還有什么用?能賺錢嗎?能養家嗎?現在誰還聽這些東西?焦師傅臨終遺言: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又說,自己死后吹四臺就足夠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墳前竟然連四個人都湊不齊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涼地吹著曲高和寡的百鳥朝鳳......
西洋音樂對無雙鎮嗩吶的沖擊是毀滅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來,中國文化節節敗退,幾乎不能自保。這真是“兩千年一來未有之變局”。中國文化將何去何從?中國文化會復興嗎?電影《百鳥朝鳳》沒有給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個鏡頭,焦師傅邁著堅毅的步伐走去,我想電影導演是有這個信心的,我們,做為中國人,也要有這個信心!
百鳥朝鳳觀后感3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匠的故事。嗩吶作為一種中國樂器,是古時候的禮制的延續。紅白喜事,不同場合、不同社會地位,排場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過世,吹四臺,富貴人家吹八臺,而德高望重者過世才可吹奏“百鳥朝鳳”——一首難度高、氣勢渾厚的大悲之樂。
電影開始時的1983年,還是嗩吶匠備受尊重的年代。但與其說尊重的嗩吶匠,不如說尊重的是“禮”。那時候的婚禮請嗩吶班來演奏,是要對嗩吶師行迎師禮的。主角焦三,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尊重的嗩吶匠。因為在無雙鎮,只有他的焦家班會吹“百鳥朝鳳”。
但焦師傅逐漸老去,他需要把手藝傳給一個“把嗩吶吹進骨頭縫兒”里的人。這個人就是他剛收的小徒弟,游天鳴。游天鳴十幾歲到焦師傅家,從吸水學起,到學會用嗩吶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鳥叫,最終二十幾歲學成“百鳥朝鳳”,從師傅手中接過焦家班,自立門戶為游家班。
游天鳴自立門戶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全國都在搞經濟建設,大家一致向“錢”看。老輩兒的規矩,婚禮喪禮的禮制,都沒人在意了。嗩吶匠作為禮制產物,自然也不再有當初的江湖地位。游鴻明自立門戶后的第一次活兒,是小學同學的婚禮。演奏時的太師椅變成了長板凳,入門時的迎師禮變成了大紅包。導演用鈔票,展現了物質對精神的侵蝕。
有人看過電影后說備受鼓勵,要開始保護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我當然不否認這點,嗩吶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民俗樂器,更不用說背后的禮制曾經是非常先進的國家、社會制度。但看過電影中令我感觸頗深,幾次落淚的不是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而是我看到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應該怎樣”的信念的時候他的人生狀態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準備去看這部電影,你不要想著這是一部拍中國嗩吶匠的電影。你可以把嗩吶換成小提琴,換成油畫筆,甚至換成壽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東西,不要去從嗩吶中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就僅僅是看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喜歡到極致,是一種什么狀態。
電影中兩個場景觸動我最深,恰好體現了這種匠人和個人的精神。
第一個場景,是游天鳴和小師弟藍玉在草房里睡著了不慎失火。天鳴從火中搶出了師弟的嗩吶,但火勢太大,天鳴來不及拿自己的嗩吶。焦師傅聞聲趕來,看到天鳴手中空無一物,藍玉手里的嗩吶完好無損,憤怒難忍給了天鳴一個耳光,厲聲說道:“告訴你的嗩吶離口不離手,嗩吶呢!”天鳴老實不敢說話,藍玉見狀向師傅解釋到,自己的嗩吶是天鳴從火力搶回來的。焦師傅聽完便消了氣。
百鳥朝鳳觀后感4
嗩吶,在現在已不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種古老的民樂逐漸被西洋樂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嗩吶曲,在看過一部電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講述了游天鳴自小拜師學嗩吶的故事。從電影開頭嗩吶的光輝歲月,到最后的逐漸沒落,無不讓人感動。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則是電影的尾聲,一位老者,手拿嗩吶坐在家門前的臺階上演奏著,有一對年輕女孩走了過去,還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塊錢,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嗩吶技藝極好,可是,曾經無比光輝的嗩吶技藝,如今,卻只能用來像乞丐一樣討錢,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顧電影的開頭,二十幾年前的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為紅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輝,多么光榮啊!可如今,有誰還尊重我們嗩吶匠?沒有。我們自己的東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這么被人給遺忘拋棄。而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那些西洋樂曲新鮮,有趣,可我認為這并不值得我們為其放棄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而對于那些趕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問你們幾句,你們從哪里來?你們記得自己的根嗎?
我認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鮮,有趣,但是,我們要時刻記得,不能夠本末倒置,不能忘記我們作為中國人,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要像游天鳴一樣,將屬于我們的文化時刻記起,烙印在心頭,有著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信念。
嗩吶匠只不過是滄海一栗,它反映了現代人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任由別人將自己的東西拿走。我們不能像電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鳴和他的師傅一樣,將中國文化傳給我們的后代。
百鳥朝鳳,唯有堅持方能成鳳。要學習電影里的嗩吶匠們,傳承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的堅持。
百鳥朝鳳觀后感5
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小段電影《百鳥朝鳳》,覺得不錯,休息的時候又特地找來視頻完整看了一遍,看完覺得特有感觸,特寫來跟大家分享。
《百鳥朝鳳》是吳天明導演的作品。吳天明作為老一代導演的代表,他的作品追求的是純真藝術之美,而他本人對于藝術的熱愛,則通過片中嗩吶匠焦三爺完美的演繹了出來。
影片中,老一代嗩吶匠焦三爺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老人家表面上嚴肅古板,實則心中充滿了正直與熱血。在焦三心中,“百鳥朝鳳”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聽的,當查家子孫想用高價請焦師傅給其當了四十年的村支書父親吹“百鳥朝鳳”時,焦師傅斷然拒絕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間將村里其他姓氏人家全擠走了,德性不夠。而當竇家請嗩吶班時,焦師傅主動提出要給竇老爺子吹“百鳥朝鳳”,原因是老爺子生前“抗過日,打過土匪,領人修大壩時被砸斷四根肋骨,稱得上德高望重”,而此時他的身體早已積勞成疾,此時他使用生命在吹嗩吶!
在焦三那個時代,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是從前出活的時候,“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下面孝子賢孫跪倒一大片”。當后來天鳴告訴他出活已經沒人行出師禮的時候,焦三只是憤憤的說“沒規矩了,沒規矩了”,然后拿出自己珍藏二十年的老酒與天鳴共享,又把祖宗傳下來的所有寶貝嗩吶全部贈給了天鳴,最后演奏一曲后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睡著了,盡顯無奈。
焦三膝下無兒女,收了兩個小徒弟:游天鳴和藍玉,來傳承自己的手藝。而當他最后只能選其中一人作為接班人的時候,他沒有選更有天賦的藍玉,而是選擇了技藝不如藍玉的天鳴,原因很簡單,只因他看到了天鳴在他父親跌倒時留下的眼淚,由此看到了一個人內心的善良。而事實證明焦三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天鳴接班后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傳統嗩吶的地位日漸被西方樂器所取代,天鳴沒有忘記師傅的教導,即使收入越來越低、甚至已經到了娶不上老婆的地步、所有的師兄弟都放棄嗩吶進城打工,他仍然選擇了堅持。
影片結尾,天鳴在焦三墳前獨自吹了一首《百鳥朝鳳》為師父送行,焦三坐在旁邊一臉欣慰的表情,演奏完他便轉身離開了。看完影片,心里感觸很深,首先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的擔憂,再有就是師徒二人對于藝術真摯追求與熱愛的佩服,還有很多想說的卻不知怎么表達,只能推薦大家抽空看看此影片。
百鳥朝鳳觀后感6
觀看完《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影片講述了小男孩游天明跟著老一輩嗩吶匠焦三爺學習吹嗩吶的事情,在這部影片中,焦三爺對游天的嚴厲是希望他能更好的吹奏嗩吶,將嗩吶傳承下去,而父親對游天明去學嗩吶的初衷是在那個年代學好吹嗩吶可以光耀門楣,也可以養家糊口。
殊不知,在時代的變遷下,在農村的這種紅白喜事上,嗩吶漸漸被淘汰。但我們對嗩吶的.傳承不僅僅是它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是這門樂器,而是一個對傳統民樂的繼承精神和認同感,嗩吶是中國民族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影片也是圍繞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展開情節描述。
《百鳥朝鳳》出自《唐書》及《太平御覽》,百年朝鳳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眾望所歸,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在死后享有這首曲子,影片中有三處是關于吹不吹百鳥朝鳳演奏的問題,第一次是給一個不好的干部,他的家人哀求焦三爺為其家父吹上一曲百鳥朝鳳,在那個年代,焦三爺義正嚴辭地拒絕了,因為那個人擔不起這首曲子,他的家人也被狠狠的打了臉。第二次是一位好干部,焦三爺當著很多人的面總結了這位干部的畢生,此等德高望重之人擔的起這首曲子。第三次則是游天鳴對師父焦三爺獻上一首百鳥朝鳳,在影片的最后,焦三爺的魂魄伴著這首《百鳥朝鳳》向遠方走去,焦三爺也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他對嗩吶的熱愛和對嗩吶傳承的決心。
影片中還有一處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節,在改革開放之后,村里的一戶人家在喪事上既請了西洋樂隊,又請了民族樂隊,當然,那個時候的中西方文化還沒有融合,結果兩隊人馬就打了起來,這也體現了老一輩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觀念的根深蒂固。
當然,影片中的主人公也通過刻苦學習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嗩吶匠,吹嗩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天明剛開始學的時候一直在吹蘆葦桿,我有很大體會。也讓我想起了我剛學吹竹笛的時候,每天只能吹笛頭,吹響才能練指法,其中的艱辛非常了解,努力就會有收獲,游天明也因此獲得了成功,繼承焦家班發展為游家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游家班最終還是沒能發展起來,這是一大遺憾,但也同時向我們闡述了一些較之傳統,落后的文化終會被淘汰,成為寶貴的遺產,若不加以創新,不與時俱進,也只落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號。
關于此影片,我從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對于人情世故,影片中講述了師徒情,友情,父子情,著重突顯出了師徒情,天明對師父的感情已與父子情相同,他對師父的愛就像對嗩吶的愛,以及與藍玉的友情。
第二,關于嗩吶。嗩吶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以聲音高亢著名,但漸漸也不符合大眾潮流,所以對嗩吶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第三,對于百鳥朝鳳,百鳥朝鳳在嗩吶名曲中的地位固然很高,但跟著時代的腳步,不拘泥于傳統,將它推廣給大眾,讓它更為流傳。
百鳥朝鳳觀后感7
學期中,我聽說有《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沒有機會。這個暑假我終于如愿以償地看到了這部電影。這電影看得我都為此掉眼淚了,我還是寫下如下觀后感。
《百鳥朝鳳》原來就有一個故事,我以前還做過繪本。我從小就喜歡這種神鳥鳳凰。從前鳳凰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但它卻和別的鳥兒不一樣,它總把別的鳥兒吃剩的果子撿起來藏起來。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都找不到食物,快餓死了了,鳳凰就將自己儲存多年的果子拿來與眾鳥分享。眾鳥為了感謝鳳凰,將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給鳳凰。從此,鳳凰成了百鳥之王。
《百鳥朝鳳》其實是一首經典民樂,而這影片是吳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擱了整整兩年才上映。它不是預言故事,而是講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傳承手藝的故事。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是心懷熱血。他其實是尋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到他合適的接班人。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游家班在給竇家出活時,焦師父主動提出給竇老爺吹《百鳥朝鳳》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聽到的曲子。焦師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潑可愛的布谷鳥;吹呀吹,猶如歌聲優美的百靈鳥;吹呀吹,又像機靈鬼怪的鸚鵡……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鳴發現師父的嗩吶染著紅紅的鮮血,他和師兄弟們苦口婆心地勸師父不要再吹了。可焦師父卻吩咐他們把鼓架起來,自己打鼓,讓天鳴繼續吹。他這樣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讓他的曲子傳下去,也把吹嗩吶這門藝術傳下去!焦師父最終還是承受不住,噴著鮮血倒了下去。
電影看完了,它帶給我的是淚花嗎?不,這電影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吧!我想它是想來告訴我們:社會在進步,但同時不要忘了老時代的東西,這些有意思的音樂和它的工具。它也告訴我們:學習一樣東西,并不僅僅靠天分,更是靠勤奮的努力和汗水。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來看《百鳥朝鳳》這部感動天下的電影。
百鳥朝鳳觀后感8
朋友推薦,周末看了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
影片故事情節平鋪直敘,人物形象樸實生動,畫面優美且真實自然,不愧是大師的精心之作。看了以后如飲甘醇,回味無窮……
該劇5月6日上映以來叫好不叫座,電影人方勵情急之下跪求院線周末予以排片,引起哄動,才有了周末2700萬的票房收入。
戲內戲外都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戲內焦三爺身上體現出的“匠人”精神尤其讓我記憶深刻
影片通過兩代嗩吶”匠人”的堅守,深刻反映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激烈沖撞,用唯美的畫面展示了具有厚重歷史積淀的西北田園風光以及黃土文化的內涵,形象地表現了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西北農村普通人群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變化,揭示了傳統與現代、信念與現實的深刻矛盾。
焦三爺是具有中國”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堅定的信念。執著與熱愛是信念的基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門精湛的技藝是需要沉心歷煉的,而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身體的苦,更有心智的磨。”我學徒的時候餓過三天肚子”。天鳴日復一日的在河邊用蘆葦竿吸水,都說明了心浮氣躁是注定成不了”匠人”的。既便是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活兒”越來越少,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焦三爺仍然堅信:”黃河岸邊不能沒有嗩吶””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至死仍然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愛徒的一曲《百鳥朝鳳》高度褒揚了師傅平凡又壯麗的一生,也讓這個形象永遠駐留在觀眾心間。
其次是堅守職業操行。火莊村長去世,孝子賢孫一大片齊刷刷跪倒在焦三爺面前,要求吹一曲《百鳥朝鳳》,并明示錢不是問題。焦三爺決然搖搖頭,他的神情中分明寫著:”德配其位”是祖宗留下的共識,《百鳥朝鳳》只可奉給可以享用的尊者。金錢、權勢、地位甚至鄉情都是不可凌駕其上的。職業是人們生存的手段,操守是職業的生命。古時候有”不愿為三斗米折腰”的賢達隱士,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恪守著祖先的傳承!
第三是擇徒授業有要求。師傅收徒弟”才”為基本,但焦三爺不以天賦和技藝高低為唯一標準,他更看重的是德行的大小。藍玉有天賦,上手也快,剛來不久就經常被師傅帶著”出活兒”,所以不長時間就”大小活兒都可以拿得下了,收拾收拾明天可以回家了”。反觀天鳴吸了多長時間的蘆葦竿,餓了多少回肚子,受了多長時間的冷落才開始觸碰到嗩吶學鳥叫??及至焦三爺要將他立為傳承弟子時才深情的告訴緣由:”娃呀!你大跌倒吋我看到了你眼角溢出的眼淚才收的你呀”。據此也斷定了這個后生是可塑之才。愈是寄予厚望就愈發嚴苛要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損其心智,無所不用其極……因為他看準了的人所要傳授的,不僅僅是技藝,更重要的是意志和信念。
匠人,歷來是每個民族的脊梁,是歷史的締造者,是社會的財富。無論科技如何發達,社會如何變遷,只有擁有了無數像焦三爺一樣的匠人,國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會更加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