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榴蓮價格創歷史新低
榴蓮在我國每年的夏季開始上市。吃榴蓮時不妨多喝些水,或吃些水分較多的水果來清熱“下火”。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今年榴蓮價格創歷史新低,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榴蓮價格歷史新低
今年榴蓮的價格走勢,堪比過山車。同時隨著泰國金枕榴蓮大量上市,近期榴蓮價格已跌至全年最低。
吃榴蓮后不能吃的食物
1、食用榴蓮之后8小時內不要喝牛奶和可樂,容易因咖啡因中毒而血壓飆升,引發心臟病猝死。
2、榴蓮不可與酒一起食用,因酒與榴蓮皆屬熱燥之物,如糖尿病患者兩者同吃,會導致血管阻塞,嚴重的會有爆血管、中風情況出現,不宜食用。
3、榴蓮性質溫熱,因此與茄子、牛肉、羊肉、狗肉等同吃會令燥火上升及出現濕毒的癥狀,如想緩解不適,要喝海帶綠豆湯或夏枯草湯。
4、榴蓮含有的熱量及糖分較高,因此肥胖人士宜少食。
5、榴蓮含有較高鉀質,故腎病及心臟病人宜少食。
6、榴蓮是屬于熱性食物,而螃蟹是極寒之物,兩者同吃會容易導致腸胃嚴重不適,引起腹瀉,腸胃絞痛。
7、榴蓮一次不宜多吃,若聞到已熟的榴蓮帶有酒精味,則表示已變質,不能食用。
榴蓮的食用方法
1、生吃
榴蓮最簡單的吃法,就是生吃了。把榴蓮肉“解構”出來,大塊朵頤的感覺真不錯!
2、榴蓮奶昔
榴蓮奶昔是處理吃剩的榴蓮的一個很不錯的方式。把榴蓮果肉攪拌至溶爛狀,加入等量的牛奶攪拌,然后放進冰箱冷凍室,大概冷凍2小時之后再攪拌一下。這樣的二次攪拌可以讓奶昔變得更加細膩。
3、榴蓮酥
油酥面50克,榴蓮肉20克,鮮奶10克。把面粉、豬油和成油心,面粉內放入水、糖,和勻,搓至成水皮;把水皮包住油心,捏緊收口包好、壓角搟開、卷成筒狀,再壓扁卷起,搟成圓形包起榴蓮肉,捏成雀籠形,用剪刀把表面剪出尖形,放入160℃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可。
4、榴蓮椰奶蛋糕
榴蓮120克、牛油120克、糖200克(我用150克、感覺正好)、鹽2克、雞蛋2個、鮮奶90克、椰奶60克(我用椰子汁)、低粉300克、泡打粉6克。牛油放軟后加糖、鹽打發,分次加入雞蛋拌勻;加入鮮奶、椰奶拌勻(和面粉要輪流加入);加入榴蓮茸,篩入面粉、泡打粉攪拌1分鐘,倒入紙杯模7分滿,180度烤20分鐘左右,或直至蛋糕表面呈金黃色。
5、榴蓮雞湯
榴蓮煲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把雞洗干凈并切成大塊,核桃仁和紅棗洗干凈,榴蓮肉去果殼,放在一起煲,可以加入少量的姜片。大火煮沸后換文火煲燉三小時,加入鹽后即可食用。
6、榴蓮殼煲排骨
上排一斤,榴蓮殼半個,鹽少許。排骨沸水氽一下 ,用刀將榴蓮殼上的白瓤割下來,切成小塊。將排骨和榴蓮瓤一起放進高壓鍋里。大火,上氣后十分鐘就可以,出鍋時加點鹽即可。湯汁為奶白色,有些淡淡的榴蓮味道。
7、榴蓮芯煲鯽魚湯
榴蓮芯4-5片(約300克)、鯽魚1條(約400克)、生姜3片。鯽魚慢火煎至兩邊微黃,將煎好的鯽魚與榴蓮芯、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大火煲開后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的食鹽和少許生油即可。
榴蓮怎么吃才能不上火
榴蓮最好配著山竹吃。
榴蓮號稱“熱帶水果之王”,好吃且營養豐富,除含糖分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能滋補身體,潤滑肌膚。 但中醫認為其性熱而滯,不可一次吃得太多,不然容易導致身體燥熱,其豐富的營養還會因腸胃無法完全吸收而引起“上火”。不過,體質偏寒性的人吃榴蓮,則可算是恰到好處,因為榴蓮恰能壯陽助火。假如產后虛寒,可以作補品。
既然榴蓮是“水果之王”,那么它的最好搭檔自然是被人們稱為“水果皇后”的山竹。山竹同為熱帶水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類,對機體有很好的補養作用,對體弱、營養不良、病后等也都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然而與榴蓮正相反,中醫認為山竹為中性水果,稍偏涼,具有降燥、清涼解熱的作用,雖然好吃,但同樣多吃不宜。如果吃了榴蓮再吃上幾枚山竹,則正好可以寒熱均衡,保護身體不受損害。此外,在吃完榴蓮后多喝些水,或多吃些含水分比較多的水果,也能解除燥熱,其中梨、西瓜就是很好的選擇。
榴蓮最好配著山竹吃,榴蓮的果肉含火氣,稍吃過量會流鼻血,避免上火的辦法是吃山竹,因為山竹可以清熱去火。值得注意的是,榴蓮和山竹同時吃能避免上火,但卻有可能引起便秘。因為這兩種水果都富含纖維素,在腸胃中會吸水膨脹,過多食用反而會阻塞腸道,引起便秘。并且,榴蓮和山竹都含有較高糖分和鉀,糖尿病、腎病、心臟病患者均不宜吃。
食用榴蓮的注意事項
1、感冒時不宜多吃,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患者不宜食用,更不能與酒同時食用。
2、一般健康人都可食用榴蓮,但每天食入量不宜超過100g。
3、為了避免食用時上火,最好在食用榴蓮的同時吃二、三個山竹,山竹能抑制榴蓮的溫熱火氣,保護身體不受傷害。提示:產后多久可以喝酒?
4、食用榴蓮時還應注意,咽干、舌燥、喉痛等熱病體質和陰虛體質者慎食;患心臟病、糖尿病、敗血癥以及膽固醇高者不應食用。
5、榴蓮雖富含纖維素,但它在腸胃中會吸水膨脹,過多食用反而會阻塞腸道,引起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