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暑養生口訣
大暑是最熱的時候,所以這一天最好吃一些降暑的食物,比如大暑和蓮子湯,又或者是大暑喝老鴨湯,那么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大暑養生口訣,歡迎閱讀!
大暑養生口訣
忌生冷
近日,26歲的小張連續幾天午飯后都會喝點加冰的冷飲,隨后出現了胃脹、消化不良的癥狀。但小張認為自己揉一揉、打打嗝就會好轉。然而,在她又一次喝了冰咖啡后,胃脹的感覺實在難以忍受,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工作狀態,于是她到哈爾濱市第四醫院消化內一科就診,經過檢查和治療,并且連續多天不吃、不飲冰冷食物及飲料后,癥狀才完全好轉。
無獨有偶,58歲的吳女士幾天前外出后,大汗淋漓,一到家便打開風扇,然后從冰箱里拿出半個西瓜,吃了起來。吃完后,又喝了一大杯綠豆水。這一套降溫措施下來,終于涼快了不少。可就在晚上準備休息時,她突然覺得肚子一陣陣痛,背部、額頭也冒出虛汗。情急之下,只好在家先自行服藥,可依舊沒有效果。于是,次日一早便趕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
“最近一段時間像小張和吳女士這樣因寒涼傷胃、患胃腸道疾病的市民不在少數。”哈爾濱市第四醫院消化內一科主任楊效瑩表示,天氣熱時不少人貪涼,在吃飯時喜歡配著冷飲,會讓胃部驟冷驟熱,刺激肌肉組織神經收縮,像是在熱水中放入冰塊一樣,立刻就產生大量氣體,引發胃脹、胃痛。食冷飲還會造成咽部的血管收縮,給咽部帶來刺激,從而造成咽部的抵抗力下降,這樣就可以造成咽部感染。
“吹空調,喝冷飲、冰啤酒,喜食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瓜果,這些都易引發胃腸病。”楊效瑩提醒,大暑時節,忌食過于生涼食物。飲食上,以清淡為主,不可多食肥膩、辛辣、煎炸食物。但是,要注意不可只吃水果和蔬菜,偏食容易造成蛋白質缺乏,體質下降。平時,人們要注意適當補充礦物質和蛋白質,食用黃豆、綠豆、青豆等豆類,可食用瘦肉、雞肉補充蛋白質。
防中暑
近日,上海連續出現高溫天氣,氣溫明顯上升,在軌交12號線提籃橋站站臺,一名男乘客突然因身體不適坐在一根立柱邊,站務員見狀立即上前將其攙扶到空曠的位置上休息。值班站長聞訊后,拿來溫水到場協助救助,并幫忙撥打120電話。很快,120救護車趕到車站,醫護人員判斷乘客是中暑了,在現場做了簡單的治療措施后,男乘客的身體狀況明顯好轉。最終,其家人和朋友趕到車站,將乘客接走。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醫師楊國華介紹,每年都會接診到中暑的病人,一般以輕癥中暑的病例為主。近1個多月,科室已經接診多名輕癥患者,2名重癥患者,其中一名中年患者,因缺少水分、電解質補充,在戶外從下午兩點半活動到下午6點,突然暈倒在地,碾轉到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0小時,最后搶救無效死亡。
楊國華介紹,中暑分輕、重度,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熱射病”,主要表現為高熱、無汗、患者出現意識障礙。一般情況,緊急搶救的黃金時間為半個小時。
海南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光裕表示,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陽邪是由火熱之氣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氣。一旦暑邪入侵人體,腠理便會打開,汗液分泌液會隨之增多,可導致體液減少,而有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黃、心煩意亂等癥狀,這就是中醫講的“傷津”。如果進一步發展,可引起身體乏力寡言等“熱病”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這些都是中暑的癥狀,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陳光裕建議,外出要注意防曬,帶好遮陽傘、戴上帽子,避免長時間日曬,中午前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對于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人員來說,這一時期空氣濕度大,汗液蒸發困難,可多飲涼白開或綠豆湯,及時補充水分。并且,最好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仁丹、清涼油等藥品。
此外,悶熱的天氣給心腦血管病人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危險。有此類疾病史的人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室內通風,悶熱時可采取物理降溫,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家中最好常備氧氣袋,胸悶氣短時可吸氧來緩解,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
宜食粥
多位專家都提到,大暑時節喝碗粥,消暑的同時,脾胃也舒坦了。米粥本身的營養較為單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人每天應吃夠12種食物。以粥作為一個很好的載體,添加多種輔助食材,即可達到均衡營養的目標。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說,粥的含水量通常達90%,粥里的水和淀粉結合,通過消化道的速度較慢,在人體留存的時間較長,比單獨喝水讓人感到更加滋潤。
范志紅推薦了6款夏日養生粥,每種口味都不同,但都有養生的功效。
西瓜皮綠豆粥:消暑利尿
西瓜皮有助利尿,還能清熱解暑。綠豆是養脾胃的良品,可以幫助防暑、利尿、消腫。
做法:將大米同綠豆入鍋煮10分鐘,削去西瓜皮的外皮,切成丁后放入鍋內,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成粥,吃的時候可以加些白糖或陳皮絲。
薏米紅豆粥:祛濕消腫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薏米富含有助利尿的鉀,非常適合易水腫的人。體內濕氣大的人也可以常吃,但體質虛寒者和孕婦不宜長期食用。
做法: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這款粥四季皆宜,在炎熱的夏季最為適合。
絲瓜粳米粥:清熱化濕
絲瓜味甘性涼,可解暑除煩,清熱化痰。身熱煩渴、痰喘咳嗽的人,可多吃一些。
做法:取絲瓜、粳米適量(比例大致為2:5),絲瓜去皮、切塊;將米淘干凈后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熬煮;粳米煮熟后再加入絲瓜,煮沸后等待5—8分鐘即成。
蓮子百合粥:健脾潤肺
蓮子有健脾補腎、清心安神的功效,百合潤肺止咳。此粥有助緩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不適。
做法:將百合切成小塊,蓮子用熱水泡軟,然后加入大米和百合同煮,待水燒開后,再放入蓮子和小棗,改用中火繼續熬煮到熟。
冬瓜瘦肉粥:消暑健脾
冬瓜是夏天適宜吃的涼性蔬菜,具有生津止渴,清熱祛暑的功效。與大米和瘦肉同煮,能清熱解毒、健脾利尿,兼有減肥的功效,適合暑熱煩悶時食用。
做法:大米入鍋后煮25分鐘,將冬瓜切成小方塊,豬肉餡加鹽、濕淀粉拌勻后同加入鍋中,繼續煮10分鐘。
荷葉蓮藕粥:促進食欲
蓮藕味甘多液,可增進食欲;荷葉性涼,它獨特的清香有助消暑利濕。此粥具有緩解暑熱所致的頭昏惡心、食少腹脹等功效。
做法:將荷葉洗凈放入鍋內,水燒開后撈出荷葉,汁留下,再將蓮藕切成小粒,與大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調味后便可食用。
專家提醒,谷類外層營養成分比里層多,豆粒外層含大量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在淘洗時不要太用力、長時間浸泡或用熱水淘洗,也不要加堿,會破壞維生素。煮粥應一氣煮成,不能中途間斷或加冷水,否則粥味不濃不香。此外,由于粥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不推薦患有胃病或胃部不適的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否則血糖容易快速升高,不利于控糖。
祛濕氣
夏季雨水增多,濕氣加重,外濕易侵襲人體,加之暑熱天氣,人體的脾胃功能有所減退,內濕也容易出現,特別是素來體虛之人更易生內濕。如果面部油脂增多、大便軟爛、排便不暢且次數多、舌淡、苔厚膩,則可能惹濕了。
廣州市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雜病科副主任高三德介紹,大暑養生應注重防暑祛濕,調養心神。高三德提醒,在大暑時節千萬不能暴曬、淋雨,或呆在氣溫過高、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雨后不宜坐臥濕地,慎防暑濕之邪侵襲,講究飲食衛生,多補充水分。中老年人以喝溫開水或熱茶補充水分為好。另外,每天飲水量必須要保持在1000—1500毫升左右,少量多飲為主,不能等到口渴才飲水。要提醒的是,早晨起床后,要先喝些水以補充夜晚消耗的水分。
他提醒,暑天健脾祛濕非常重要,可用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陳皮3克水煎代茶飲。
此外,大暑時節,按摩3個穴位可以起到避濕的作用。一是腋窩的極泉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兩次,以疏通經絡,還可調理睡眠和改善心臟不舒服。二是肘窩的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于此。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三是膝窩的委中穴,位于腿窩的中心點上,這里有個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里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平時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養身心
33歲的吳先生前日在吃夜宵、喝酒后,與人打架而受傷。進醫院時臉上、身體上抓痕明顯,臉部紅腫,嘴唇也破了。
“我自己都不明白當時火氣怎么就能那么大。”吳先生說,他平時沒有動手的習慣,加上當時只是一點小矛盾,要放在平時,他壓根就不會當回事。然而,當天氣太熱,吳先生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太舒服,身體的不舒服也讓他變得比較急躁,幾句爭執后,脾氣一下子就被點燃,“大腦都有種氣到空白的感覺”,于是便與對方發生了肢體沖突。
所幸,雙方傷勢都不重,到醫院簡單處理后便離開了。“真是昏了頭,回想起來有些匪夷所思,自己居然能為這點事與人打架,真是丟臉。”吳先生很懊悔。
“吳先生的情況,可以稱之為‘情緒中暑’,隨著氣溫升高,類似接診量目前已有上升趨勢,患者以年輕的男性為主。”武漢市武昌醫院急診科主任高洪鋒坦言,“情緒中暑”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雖然在醫學上暫無權威定義,但一直是該科與心理科的一個研究方向。他認為,高溫低壓的天氣,確實會對情緒有些影響,可能還會對大腦運行造成一定影響,導致一些人在情緒上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出現非理性舉動。每年夏天入伏后,類似原因的接診量都會明顯增加。
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急診科主任萬少兵也表示,隨著氣溫升高,該科已接診到一些“情緒中暑”患者,依據往年接診情況預計,入伏后會迎來更多這樣的患者。這些患者在高溫環境下,出現情緒激動、血壓升高、心率升快和情緒焦慮等癥狀,有的引發自身疾病,有的一氣之下傷人傷己。
大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養護好心臟尤為重要。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房顫專病門診邢俊武主任醫師提醒,預防“情緒中暑”首先要做到靜心養生,避免不良刺激;二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情緒,想象自己處于清爽的大自然中,盡可能地使自己保持心平氣和;三是保證充足睡眠,盡量減少熬夜;四是飲食上注意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膩等食物。
這段時間應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盡量避免外出,減少露天日曬下活動,以防中暑等情況出現,運動鍛煉宜選擇在氣溫相對不高的清晨或傍晚進行,可選擇較為和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瑜伽、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強度以微微汗出為度,如若進行跑步、足球等強度較大的運動,應當控制時間,避免導致身體虛耗過度。
大暑養生知識點
1、炒綠豆芽:
配料: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豆芽洗凈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瘍。
2、素炒豆皮:
配料: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凈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后加食鹽,炒數分鐘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3、蠶豆燉牛肉:
配料: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氽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后改文火,放鹽煨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24節氣之大暑養生全攻略參考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于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后,應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
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家禽肉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等,相對于家畜肉而言,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質也屬于優質蛋白。
雞、鴨、鴿子等家禽都是大暑進補的上選。
民間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后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